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大余客家食品成县域经济新秀

大余客家食品成县域经济新秀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讯陈尚平、特约记者彭承礼报道:顺利获得QS市场准入的烫皮产业通过引入标准化生产线,迅速抢占了赣州、广东南雄等地市场,大余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烫皮生产批发基地;素有“腊味之王”美誉的南安板鸭借助“百万只板鸭扩能”项目的实施,一举拿下“中国驰名商标”,出口印尼、泰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品牌“牡丹亭牌”多味花生迎来又一春,年产量突破3000吨,香飘大江南北……大余县沉寂多年的客家食品开始摆脱本地消费为主的局面,目前在标准化和品牌化“两驾马车”的助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已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大余县久负盛名的客家风味食品数不胜数,但长期以来,烫皮、割荷芋、板鸭、多味花生等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由于作坊式生产的限制,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开发一直步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大余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帮助各食品加工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深挖“客家小吃”宝藏,形成品牌优势,使大余客家食品开始自信地叩开市场的大门。 该县将食品产业作为全县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来认真培育,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为此,该县扶持了大余南安板鸭厂等多家客家风味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先后投资近5亿元,生产各类客家食品的企业中有3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达百万元以上,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同时,该县外攀科技高枝,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在实践中坚持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横向合作攻关的路子,为食品工业发展注入“科技活水”,到目前,全县共实施食品工业技改项目55个,取得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成果70多项。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