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客家门匾

客家门匾

作者:黄传章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6版(周末八境台)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挂接】

【全文】

不管从哪个方向进入上犹县境,你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家家户户门额上都绘有精巧别致的匾框,框内写着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就是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上犹客家门匾”。匾额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的“眼睛”。一块制作精美的牌匾融汉语言、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于一体,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走进上犹乡村,你不必问路人,只要看村里的门匾就知道村里有几姓人,各自是从哪里迁徙而来,是什么人的后裔。因为一块门匾就是一个故事,一块门匾就是一段历史。如“紫荆传芳”(田姓)。“紫荆”是田姓的堂号,来源于田姓三兄弟分家的故事。隋朝有三兄弟为田真、田庆和田广,三兄弟结婚后,就决定把家产分成三份,并将庭院中那棵开满花朵的紫荆树砍成三段。第二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荆树一夜之间全部枯萎凋零。三兄弟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并痛切地忏悔:“为什么手足之情要这样分离?连树都觉得伤心,都不想再活下去。”哥哥神情肃穆地说:“紫荆树原本就是同根连枝的,正因为听说将要被砍成三段,它们才会如此悲伤,我们竟然连树木都不如啊!”又说:“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从前的生活呢?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重振家业,就要通力合作,和睦共处,团结一心。”于是,他们把分家的契约在紫荆树前一同烧毁,决定继续同舟共济,共同生活。第三天,当太阳早早地爬上枝头的时候,弟弟打开窗户一看,惊讶地发现紫荆树叶又绿了。从此以后,他们兄弟更加友爱、团结,再也不提分家的事,美丽的紫荆树也繁茂如初。

客家门匾是赣州市乃至全国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分支别居的客家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空虚和孤独,于是,大多数客家人便以居所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字,镶嵌在自家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会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进一步坚定他们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客家门匾就像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款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以前的门匾主要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先辈的有关故事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门匾内容也在不断创新,郡望、姓氏色彩淡化了,更倾向于家庭或个人色彩,很多门匾都以居住环境、立志自勉、处事理念等内容自拟。

随着众多旧民居的自然消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客家门匾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家门匾上的几个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只隐约知道这可能与自己的祖辈姓氏家族有关。在黄埠镇英稍村河坎一户老房子里,当笔者问门匾上写的“九牧遗风”(林姓)是什么意思时,主人则把林家官至刺史的祖先误解成是放牛牧马的。因而,很多书法精美的匾额都遭到漠视,有的被遗忘在老屋内,遭受风吹雨淋,开裂变色;有的被拆下当剁草的案板,或者改造成门板、晾晒东西的垫板;还有的则在旧房拆迁新建的过程中,自然消失了。

客家门匾,对于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的演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为此,上犹县对客家门匾进行了抢救、保护与弘扬:一批有门匾的古民居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反映客家门匾内容的文字及文艺节目走进了书本或搬上了舞台;对损坏的门匾,拨专款进行修复,鼓励村民在新建民居上题写门匾。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有4万余块门匾,遍布全县14个乡镇。一块块新写或翻新的客家门匾,为整洁漂亮的农村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