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典藏意义的客家古村

典藏意义的客家古村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5版(弘扬客家文化深化赣台合作讲座)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挂接】

【全文】

有300多年历史的赣县白鹭古村恢烈公祠“友益堂”。记者谢东琳摄

□龚文瑞

行走在赣南乡村,你必定会感动于那一处处具有典藏意义的古村落。

山岭逶迤,田畴泛绿。晚风吹过,炊烟袅袅,一条条蜿蜒的溪河旁散落着一座座充满传奇与故事的客家古村。夕阳下,客家古村如一帧典藏的画卷,经典的故事让走进古村的游人流连忘返。

赣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下辖18个县(市、区),总人口927万。在赣南境内的数以万计的河流两岸或道路交会区,在与粤闽边际地区的数以千计的驿路、水路、山路的接合处,傍山依水构筑了一处处客家村落,世代客家人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生存。就在这坚忍不拔的坚守过程中,这些村落及其村落中生活的客家人逐渐成长,终于在千年、百年后的今天成就为具有活化石意义、研究意义、典藏意义的可供世人瞻仰、追寻、考察的重要场所。

客家古村的形成具有诸多的政治、军事、地理、历史、宗族、商业、人文等因素。它是汉先民在赣粤闽边际地区迁徙、定居、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客家先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形成的客家独有的文化特质的一种生态表现。于今天看来,这种生态表现无疑构筑了博大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

1因交通要道成就的古村

主要有宁都县田埠镇东龙村、赣县湖江镇夏浒村、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等。这些古村(镇)共同的特点是都处在关隘或交通要道、往闽境东去的最快捷通途。

以寻乌周田村为例。周田位于澄江镇东6公里处,因村子建于四周高山、中间低平的田畴中心而得名。开基者王云龙。周田的名由简单,周田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多彩。周田除了十八幢大屋之外,还保存着相当完好的其他客家景物,如私塾、茶亭、酒坊、水车油坊、客栈、药栈、寺庙……还有仙人桥、调子石等二十多处风景点。

众多客家景物的遗留,主要源于历史上它的地理位置之特殊。周田村是赣南通往粤、闽两省古驿道上的交叉点。周田村并没有直接与闽粤交界,但沿着村里的古驿道往南15公里处,即为项山大中村,这里有一个三叉路口,路口上有一石茶亭,出茶亭往南行进入广东省平远境内,出茶亭往东行进入福建省武平境内。所以说,这座石茶亭是赣闽粤三省交界点,而周田则是走进寻乌境地这条古驿道的咽喉。从一定意义上,周田可谓“三省通衢”。由于在这条路上主要是江西的大米、食油运往粤、闽;而来自广东的海盐、海产品运往江西,当地客家人称之为“盐米之路”。人们通过肩挑、马驮,“盐上米下”,接驳会昌筠门岭至广东下坝的水运码头。有书对这条“盐米之路”有过如此描述:“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从兴国来的以茶油为大宗,在筠门岭上岸,每天从筠门岭至广东下坝的大米、豆子、茶油共有四五百担。下坝运至筠门岭的以海盐、海味洋货为多。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货回。”正是这通达三省的古驿道,给周田带来了明清五百多年的繁荣,培养了大批客家富商,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的地域文化。

2因商业繁荣成就的古村(镇)

因商业成就的古村,主要有赣县的田村镇、南康市的唐江镇、信丰县的古陂镇、会昌县的筠门岭镇。这类古村的特点是地处交通要道,附近或本身是宗教文化中心。因此,商业成就的古村(镇)有一部分与道路成就的古村(镇)历史渊源上有一定交叉,如夏浒因为十八滩而形成,历史也是繁荣一时的商业村。

以信丰古陂镇为例。民国时期,赣南有“头唐江二营前三古陂四(筠)门岭”四大名镇之说。离信丰县城东去25公里的古陂,其名声缘何而来?

古陂圩的地理位置是奠定它成为赣南四大名镇的重要条件。首先,历史上它是赣县、于都、兴国、信丰四县人去广东的必经之路——从赣县韩坊翻山进入信丰境内至古陂圩,这段路约25公里,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地方,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必定要在古陂歇过一夜,方可向前行;其次,古陂河曾经营造过繁华的码头文化。古陂河坝以其广阔的空间集散着如山的竹、木、煤、豆,古陂河则以其宽敞的河道将这些如山的货物送往更远的城市,然后,载回一船船从城里换来的食盐、白布、银元和欢笑……今天,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老码头山下”“新码头山下”已沧桑古旧,却必定保留了对那一段繁华历史的深刻记忆。

特别有意义的是,古陂的两种地方农产品——大豆、番薯,则是奠定其商业繁荣的另一重要因素。滔滔古陂河两岸的河坝沙质土令古陂具备了种植大豆、番薯的天然特质。据说,每旬三、六、九的农历圩日,沿十字街(今胜利路、解放路)两面对摆,竟可延绵至1公里以外,形成一个比十字街更逶迤的大豆交易街市,情景蔚然壮观。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古陂的大豆、番薯、生猪、豆腐、腐竹、萝卜饺、竹、木、煤……终于吸引了天下客商纷至沓来。一个与唐江、营前、筠门岭同时期共繁荣的古陂名镇因此诞生了!每一个圩日,太阳刚刚照亮古陂河水,圩市便开始了,直到下午太阳准备下山圩市才散,而且每一客商挑来的任何货物一概卖完,几乎没有哪位客商会有货物卖不掉要挑回去的……于是,古陂圩附近的吴、谢、黎、曹、刘、陈、王、曾等老客、新客人家,家家开始了小商品经济活动。与时同时,大量外地人迁徙而来,其中有福建人在这里刨烟丝卖,有清江人在这里办起了染布店、药店……南康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临江会馆也陆续兴建,耸立于古陂河畔十字街两侧。据说,每圩有六七千甚至逾万人的商业潮流向古陂圩奔涌而来,十字街熙熙攘攘,人们或在粤式骑楼下躲着炎日和雷雨,或穿梭于客栈、茶肆、烟馆、酒店中饮酒茗茶吸烟啖食,或凑热闹于真君庙、天主教堂、关帝庙、土地庙中烧香拜佛敬神听戏。

富有传承意义的是古陂人年年一度的龙舟比赛,还有两种极为别致的狮舞。古陂河对岸的黎家独家发明了黎式狮舞——犁(黎)狮,以竹、纸扎成犁,前面一人扮牛,后面一人扮农夫,以狮舞形式演绎农耕情景,祈求黎氏人得到上天庇护,保护五谷丰登;古陂圩上的谢氏人不甘示弱,随后创造了谢式狮舞——蓆(谢)狮,以竹搭架,裹以草席,形似狮状,差人表演,也祈求上天庇护。结果年年正月里,古陂河一片欢腾景象,黎谢两家隔河而舞,情景煞是动人。

3因军事需要成就的古村(镇)

因军事需要成就的古村,主要有南康市坪市乡政府旁的谭邦城、上犹县的营前镇、会昌县汉仙岩脚下的羊角堡村。南康谭邦城是军事与战争的结果所造就的一座落于乡间的古堡。上犹县的营前及会昌县汉仙岩脚下的羊角堡,则是历史上出于军事需要,用以防御敌人,巩固政权筑起的营盘堡垒。这里仅介绍会昌的羊角堡村。

会昌羊角堡村,旧名羊角水城堡,距筠门岭镇10多公里,处湘水上游,离汉仙岩不过两三里。汉仙岩脚下的湘江边有片水域叫羊角水,逼真如画,宛如一只羊角,羊角堡则依着羊角水而筑。这是赣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村落,奇特处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扼湘江守会昌,自古以来便是个兵家重地。府志载:“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为南赣咽喉重地”。古时,会昌及赣南诸县的油米豆烟等经筠门岭水运或肩挑到羊角水,再转往粤闽,而粤闽的盐等工业品也是这里运往筠门岭再销往江西各地。这里的经济地位重要,却因为地属边缘山区,贼匪较多,旧志云:“盗逾羊角水以西则袭长沙营,掠于都、信丰、赣诸县,为扰以北,则攻会昌城,西犯吉,东侵抚、建诸郡”。作为攻防要冲,从西汉起,名将周亚夫就曾在这里驻军。至明、清进而设堡置营,成为军事重地。

羊角水旧名朗溪,明成化19年(1483),设立长沙营在羊角水西,后又于羊角水设堡,拨会昌千户所军50名,与长沙营相为声援。当时堡设于村外,并未建城墙,主要用于瞭望,真正有贼匪来到,根本不能抵挡。成化年间至嘉靖年间,此地共被贼焚劫72次之多,居民苦不堪言,泣诉官府,才批准筑城堡。城堡筑于明嘉靖22年(1543),由赣州巡抚虞东捱建,把总李尚(浙江人,进士)监造,建有城门三座,其中东门直通湘水,上镌“通湘门”三字,“周围三千尺,高十三尺,有垛口五百六十四个”,还设有守备营署公馆,当时驻兵约300人,原有居民也围在其中,战时一起参与作战。明嘉靖40年,设把总一名。清顺治年(1648)戊子兵变,年底羊角堡被攻破,垛口炮台尽皆颓塌,守备营署也被毁,把总靳养蒙战死。康熙4年守备杜应元主持重修。

4因堪舆文化而成就的古村

最典型的要属兴国三僚村。三僚位于兴国县梅窖镇,被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自五代十国起,先后出了27位堪舆国师、72位明师。三僚村堪舆文化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历史文化名人、山水、熔岩、古木、奇石、宗教庙宇、庙会等景观内容是独特的文化资源。三僚村,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处。传说,唐末风水大师杨筠松与弟子在此搭建了三座棚寮隐居,故得名三寮,后名为三僚。

走进三僚村,村头一棵年代约有500年左右的巨松,高扬华枝,远远向人召唤。松下的鲤鱼肚形古墓,气势恢宏,前有一口方塘养着灵气,左右植有两棵松树作鲤鱼须(可惜另一棵松已死多年),墓脊呈鱼肚形,上面种满了绿色灌木,以“气吞山河”之势,数十米深远地掩藏着墓的主人——明万历年间中国著名皇宫国师曾罗山。曾罗山是三僚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24名国师之一。

三僚的风水氛围是浓郁的。据说,当年杨公为曾文灿选取此地为居住之地时,杨公告诉曾文灿:这里是堪舆人的世居之地,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在身(凉伞树下有巨石),曾屋村与廖屋村如太极图中的两仪,村周围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和全村八个景点,吻合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住在这里的人,子孙世世代代都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公的预测鼓励了曾文灿将家人从于都迁来三僚,也鼓励了后来的廖禹从宁都金精洞迁来三僚定居,从而衍生了曾、廖两大家族。

民国初期,这里发生了一场兵战——民国8年,三僚曾氏家族烟兵与北洋军政府兵发生枪战三月,最终令三僚曾姓人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千余条生命、三座巨围、整个村庄毁于一旦,这个亘古的风水名村竟在鸦片烟的躁动下丧失理智,失去了先祖留下的儒雅与智慧。现如今,再往三僚去,很容易发现,阴阳河的一侧的廖屋古宅连连,另一侧的曾屋则古屋甚少。

如今在三僚留下来的古迹,连同108口池塘里蓄得满满的风水,还有随处洒落的古樟、巨枫、茂林、修竹、溪流、清风、白鹭……以及随处流淌的杨公在赣州为卢光稠寻祖穴、勾画龟城六街,之后被卢光稠药死在于都“药口”的诸多故事传说,一齐成了风景物事,吸引着无数如潮似涌的远客近朋走进三僚,走进这个神秘之地。

5因门楣文化而闻名的古村

历史上,在赣南客家人居舍的大门上,客家人喜欢在户门上空白处描上三四个字,俗称“门榜”。这些门榜一旦写上,无疑在乡野有些张狂地显示自己门派、出身的家庭荣耀,因此门榜文化是赣南客家一个非常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门榜,又叫门匾或门楣,是客家人居所大门额上的装饰性手画匾框及其题词。门榜标示一个姓氏的悠久与荣耀,家庭的辉煌与声望,家庭的理义与教育,做人的修养与道德,世道的称誉与希冀。因此,门榜,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这些门榜文化里,散淡着历史的厚重,流载着岁月的故事,积淀着时间的力量,彰显着家庭的内力,传播着房主的理念,并随着家庭的繁衍世代相传。门匾题词非常有学问,以郡望、姓氏的历史名人为题材,形成某姓氏专用题词的,称为匾。以古代名言警句为题材的题词,则是各个姓氏的共用品。

上犹是赣南的小县,人口不多,山水秀丽。上世纪50年代与新安江同期建成的陡水电站,使境内形成了一个与千岛湖一样壮观明丽的陡水湖风景区。分布于上犹的姓氏堂号有95个之多,门榜内容因姓氏家族不同而异彩纷呈,而其中以梅水乡园村为最。

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如黄姓的“江夏渊源”,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陈、钟、赖、邬、庾等姓的“颖川世第”,说的是以上几姓均望出颖川郡;罗姓的“豫章遗风”,则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

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钟姓的“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时期,钟绍京因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爵封越国公的历史事实,钟绍京本人是赣南客家人,籍贯兴国县高兴镇,至今他的古墓前凭吊之人仍然是络绎不绝。此外,某些姓氏的“大夫第”“司马第”等,则是显示其高贵门第的。赣南客家人主张“耕读传家”,每每喜欢从自己祖上寻求一些可以光耀姓氏的文化内容来激励后人。

反映本姓氏谱系中名人先贤的事迹。如钟姓的“知音高风”“飞鸿舞鹤”,前者记录下了春秋时期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后者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太傅钟繇的书法独树一帜,其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的事迹。刘姓的“校书世第”“禄阁光辉”指的都是西汉刘向奉汉成帝之命校正五经异同于天禄阁。张姓的“金鉴千秋”指的是唐相张九龄向唐玄宗上《千秋金鉴录》的史实。赣南人从中原南迁而来,虽然远离故土,但心系中原,骨子里浸染的仍是浓浓的中原文化,他们想尽一切可能来彰显自己的文化之渊源。

……

流连于园村,流连于一扇扇门榜前,用心魂去倾听一个个家族故事,很容易陶醉于客家古风古韵中。在门榜前,思想的翅膀很容易展翼,掠过围屋的飞檐,飘过层叠的远山,走进岁月的长河里。

■作者简介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赣南师院客家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自上世纪90年代起,长期从事散文创作、赣州地方文化研究,尤其是对赣州古城历史文化、赣南客家古村(围屋)和赣州地名文化有着深入实地的较为翔实的文化探究。撰写了3万字的长篇散文《风雨客家围》,著有《赣州风雅》《山水赣州》《赣州古城地名史话》《海西27城市之——赣州》《赣州地名溯源》《客家古邑摇篮新韵》等18部文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