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艺人郭英雄的竹雕情
【版次】第A07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挂接】
【全文】
一方方如琥珀般的竹段,上面栩栩如生地刻画着朱雀白虎、洛神麻姑、观音金刚、荷花牡丹,以及各种瑞兽、人物、花卉等造型各异的图案,或线条繁复,或古朴飘逸,件件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这种工艺被称作为竹雕,它的材料就是竹子。竹子,这种赣南最常见的植物兴许并不令人觉得好奇,然而在郭英雄的眼里,它们可都是活生生的艺术品,经过他的巧手雕琢,一根根青翠的竹子仿佛立即有了生命,昂扬抖擞。
近日,记者见到了正在雕刻竹子的客家艺人郭英雄。郭英雄是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竹雕艺术传承人,今年四十开外的他身材略胖,善于言谈,鼻梁上的一副金框眼镜配上爽朗的笑容令人觉得格外亲切。据了解,郭英雄10多岁时,便在父亲的“命令”下,跟随父亲学习木匠,在父亲的眼里,“饥荒饿不死手艺人”,不会一门手艺很难混饭吃。郭英雄无奈,只好跟着父亲潜心学习,技艺初具小成。1994年,郭英雄进入赣州一家单位工作,几年后,由于单位改制,他下岗了。重新上岗的他,一次机缘巧合,单位安排他陪同赣州根石艺老艺术家们前往南昌参加一个根石艺学术交流会,其间,他接触到了根石艺和竹雕行业。当在现场见识到竹雕艺术作品后,郭英雄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根竹子在艺术家的手里竟能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真是大自然的造化。”于是他萌生了学习根雕艺术的想法,凭着小时候做木工的基础,加上自己的兴趣爱好,心灵手巧的他很快爱上了竹雕。不久,他就会用竹子制作龙、竹台面等简单工艺品。在钻研过程中,细心的他发现竹雕不同于一般的木雕工艺:竹子硬度非一般木头可比,同时,竹子有纹直、易脆、易折的特性。因此,木雕一般可直线、直角用刀,竹雕则不行。为了攻克竹雕,他跑过不少地方,如崇义、上犹等县,利用别人伐竹后留下的废弃竹蔸,挖回来后经过筛选,用于雕刻竹工艺品。经过不断学习、实践,他终于掌握了用弯角刀雕刻的方法。
切、铲、刻、敲、刮、开槽、旋,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省;单口、平口、槽刀、圆刀、大针刀、小针刀等工具,一个不能缺。对于竹雕艺术创作,郭英雄向记者道出了艰辛:“竹雕工艺,像其他艺术门类创作一样,需要耐得住艰辛与寂寞,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作。”郭英雄向记者介绍,一个不起眼的竹蔸要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制作流程,首先是选材,选竹子一定要选择不会生虫,竹子壁檐厚的冬竹,而且生长年限最少在4年以上,一般取料只取根部向上4米左右的距离。接着就是对竹子进行风干,可以通过自然风干、火烤或将竹节打通,灌入生石灰,再加适量水进行风干,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竹制品不生虫、不变形。风干后就要开始精心雕刻制作,制作中要进行脱脂、定型、设计图案、分层雕刻。最后再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手工打磨,用中草药泡制,以达到色泽鲜艳的效果。这样一道一道复杂的工序完成后,一件竹雕作品才算完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传统竹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纯手工打造,工艺很复杂,雕刻者通常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雕出一件作品,少则半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与工厂里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竹雕产品相比,手工竹雕产出非常低,成本极高,因此发展步履维艰。加上现在愿意学根雕手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竹雕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现状。对于从小就热爱客家民俗文化的郭英雄,能把赣南客家竹雕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是他最大的梦想,然而,对于客家竹雕艺术在当今形势下的发展,郭英雄也忧心不已:“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复古之风日盛,鉴赏和收藏风气也日渐浓厚,民间艺术品有很大的社会需求,竹雕作为别具特色、极富收藏价值、产量相对稀少的艺术品,它是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客家竹雕对于赣南文化的传承和旅游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缺的就是愿学手艺的人手,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扶持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非遗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