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东北大爷爱编客家山歌

东北大爷爱编客家山歌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9版:银龄·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挂接】

【全文】

袭普顺
《东江时报》记者吴远方 摄

袭普顺 《东江时报》记者吴远方 摄

■《东江时报》记者吴远方

在惠城区龙丰街道,活跃着一支霞光艺术团,团队38位演职人员,其中有国家级演奏师等。霞光艺术团2012年8月成立以来,克服了无歌唱、无曲奏等困难,表演日益丰富新颖,还把节目带进了社区、工厂。霞光艺术团团长樊淑君说,这一切要归功于团队的“诸葛亮”、艺术总监袭普顺。

管理团队获称“诸葛亮”

霞光艺术团内各类艺术人才颇多,独自演奏乐器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拿出一个高水平的节目。然而大家坐到一起时,却总差那么点味道。

“合奏与齐奏不同,齐奏简单,大家唱很整齐的一个调子就行了。合奏需要不同音轨、音色一起产生和弦效果。”袭普顺听了大家的演奏后,一语道破天机。团员们听后,开始琢磨乐器不同的音域、音色和音量,把多种音响效果综合起来,就变得好多了。

艺术团38名演职人员都是老同志,大风大浪见得多了,管理起来是个难题。袭普顺与团长樊淑君在聊天中达成共识,为霞光艺术团建立起完整的团章、团徽、团歌及团队精神,并设立理事会,把团队分为乐器队、歌舞队、说唱队等多支艺术队伍。团队的管理逐渐规范,团员们都称袭普顺为“诸葛亮”。

从黑龙江来惠带外孙女

袭普顺是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有浓重的东北口音,让人感受到东北人的热情豪爽。女儿在惠州安家落户后,他于2007年第一次来到这里。“惠州的冬天暖和,很喜欢这里的天气。”以后每年的冬天,袭普顺都在惠州度过,等到夏天天气变热,再坐火车回黑龙江。“我就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他笑着说。

2011年2月女儿生产后,袭普顺改变了“候鸟”的生活习惯,开始长时间待在惠州,帮忙照顾出生不久的外孙女。“我退休前,在东北的工厂里工作,是文工团的表演者。工厂文工团脱产表演,一直以来都在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袭普顺说,在惠州生活的时间里,出于兴趣爱好,他开始关注老年人文艺活动,经常出现在公园、广场等场所。他很快与惠州不少老年人熟识,成为好朋友,一起唱歌、演奏。

花8个月熟悉客家山歌

众多喜欢音乐的老人有一个圈子,他们因为对音乐的热爱相识,通过电话或喝茶联络感情,樊淑君成了袭普顺的“知音”之一。在樊淑君的提议下,38名老年人共同成立霞光艺术团,定期开展老年人活动。

“他戏曲、声乐、乐器样样精通,但很谦虚。”很多老同志这样形容袭普顺,认为他是一个艺术的多面手。然而霞光艺术团成立之初,袭普顺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惠州的老同志习惯唱山歌,他只熟悉北方的艺术形式,从未听过客家山歌,双方在配合方面存在一定偏差。袭普顺作为霞光艺术团的艺术总监,理应为团队创作歌曲,提升老同志之间的默契。

为了尽快熟悉客家山歌,袭普顺不断买书看、买碟听,与本地老人交流学习,用8个月的时间熟悉了客家山歌。这段时间,他没有时间照顾外孙女,一直由老伴负责照顾。“最感谢的人就是老伴了,她为我的兴趣付出很多。”袭普顺说,在熟悉了客家山歌后,他渐渐喜欢上这种艺术形式,经常编写客家山歌。他称自己写歌时精神异常兴奋,直到晚上12时也没有睡意。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