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奇觀客家圖騰
【版次】第C07版(鄉情)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挂接】
【全文】
仲 新
嶺南奇觀客家圖騰
廣東東莞市清溪鎭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着名僑鄕,目前該鎭正大力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名鎭建設,遍佈該鎭各個角落、由歷代華僑修建的客家碉樓再一次引起了海內外鄕親的關注。
客家碉樓,一個堅固的客家文化符號,一個客家精神的重要載體和物化表現。它似一座座豐碑在向世人昭示着那久遠、滄桑、延綿的客家文化。
碉樓起初是客家人為維護自身安全或本村、本族的利益,而紛紛修建的一種防禦性建築。清溪現存的碉樓多為華僑出資修建。據清溪鎭志記載,清末民初,許多返鄕後的華僑,攜來大量財產,面對戰禍與土匪,政府無能,他們只能自保。於是,不少華僑開始出資修建碉樓保護家產。碉樓或全村集資共建,或幾戶出錢修建,或獨家投資建設。
華僑生活在異域他鄕,受異國的建築元素薰陶,便將其與嶺南建築風格交融在一塊,甚至有不少碉樓還是完全根據華僑從外國帶回的圖紙所建,體現出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碉樓佔地面積一般在二十五至五十平方米之間,都呈四方立柱型。碉樓的牆體所用材料特別講究,它的牆體是用泥、沙、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夯築而成的,為了使牆體堅固,人們運用了一個令現代人也為之嘖嘖稱奇的神秘方法——把糖水和糯米飯滲入三合土中,通過化學作用,可以使牆體變得似銅牆鐵壁一般。 碉樓內部空間較大,裡面存儲上糧食和水,可以頂得住十天半月的襲擾而衣食無憂,襲擊者久攻不下,自然退去。
經過歲月的洗禮,清溪的碉樓似乎走下“神壇”,遭遇冷落。但碉樓從沒有離開過人們的視野。歲月浸淫,它那稜角分明的架構依然筆直,敦實硬朗的身軀依然挺拔。隨着數量的減少,它的稀缺、尊貴、它的價値似乎日益凸顯出來。
碉樓與漂徙的客家人一樣,在歲月長河中承受了無數風吹雨打、苦難磨礪的洗禮,它是客家人自強不息、頑強生存的見證,是客家精神的重要載體和物化表現。
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