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说说客家传统的度量衡

说说客家传统的度量衡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3版: 话说闽西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挂接】

【全文】

刘永泰

计算物品长短的器具叫度,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品轻重的器具叫衡。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就在全国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度量衡强制推行。因为这关乎民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关乎社会稳定。

客家度量衡,与中国传统度量衡一致,乃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千年,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在不少农村使用。

度的国际单位是米,1米=3尺,精确无误,“毫厘不差”。

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客家地区,长期流传着一把“五尺”,民间誉为“鲁班仙尺”,正方形杉木刨光,用水墨刻度。居家必备,千古流传。在建筑行业的泥水木匠师傅中遍行通用,普通农家则在乔迁入屋时用之出煞镇邪,堪为镇宅之宝。

客家“鲁班仙尺”与国颁米尺是如何换算的呢?笔者几经比对实量,测得结果:1米=鲁班尺的3.1尺。

客家农村木匠师傅做门时,树头必须向下,用鲁班尺量出尺寸须合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中的“生老”,大门高度为6.6尺,宽3.6尺;小门宽2.1尺。大门两扇小块要求同样,最好是五块加五块,喻为“食风食煞”。做床更讲究,宽度为4.2尺或4.6尺,床沿必用同一筒锯开的树心木板,喻夫妻“原双原对,同心合胆。”农家坐的长凳叫“五尺凳”,是长度3.3尺加高度1.7尺之和。所有这些尺寸,都是客家流行的鲁班尺寸,否则“差之毫厘”将“谬之千里”。

客家量器主要有“斗”、“升”、“合(gǎ)”。

“斗”,大都木制,成圆柱状,上大下小,外围、斗心皆用铁皮铁架围住框紧,以防止变形而造成量器不准确。武平东留封侯村有一用青麻石打制的斗,当地人称“公平斗”,想必是为了杜绝斗成为“老虎的嘴”、“豺狼的口”而特制的。客家妇女三餐煮饭,为使家人够吃而又不致浪费,创造了“升”。“升”是用竹筒做成的。裁一筒毛竹,上方削平,下截留节,以便装米。通常有1升、1.5升、2升的“升筒”。1升大米为750克。比“升”小一点的容器叫“合”,也用竹筒做成,一般一筒为2合,约100克。俗语云:“命下该食八合米,走遍天下唔满升”是也!客家有了“斗”、“升”、“合”等容器,量米量谷就可以不用秤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客家人称重量使用的都是老秤,每斤16两,所谓“半斤八两”是也。老秤与新秤是怎样换算的呢?旧时一斤16两制的计算方法叫“切斤两”。即:一两是0.0625斤,二两是两个0.0625相加得出0.125,以此类推:三两为0.1875,四两是0.25。五两是0.3125,六两是0.375,七两是0.4375,八两是0.5,九两是0.5625,十两是0.625,十一两是0.6875,十二两是0.75,十三两是0.8125,十四两0.875,十五两是0.9375,十六两是1斤。后来,为了计算方便,国家把秆秤都改为公斤秤了。

客家度量衡,记录了客家的历史进程,彰显了客家特色。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