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客家山歌 群艺奇葩

客家山歌 群艺奇葩

作者:陈济谋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三版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永定客家山歌,闻名遐迩,是客家文化精神孕育的一朵奇葩。历经千年岁月,如今愈发光彩。

去年初冬,我再访永定。当地朋友告诉我:山歌大王李天生演唱的永定客家山歌收入“飞天U盘”,搭乘“神七”遨游太空,真成“天籁之音”了,建议我到“山歌之乡”湖坑镇去

感受山歌的精彩,去聆听那位山歌老人的心灵倾诉……这与我的初衷相合。第二天,天刚放亮,我们就出发了。同行的有客家作家老练、小巫,开车的小张也是讨人喜欢的客家妹子。

永定的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有着浓重的中原文化印记。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汉族一脉,原先生活于黄河流域一带。为避连年战乱,从东晋时起,经过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南迁,先后到闽、粤、赣的山区一带扎根落户、繁衍生息。相对于当地的土著,他们被称为客家人,后来也自称客家人。闽、粤、赣山区,多为崇山峻岭的荒僻之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十分封闭。客家人为了生存,披荆斩棘,艰苦开拓,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精神特质的客家文化。永定的客家山歌就是当时的北方民歌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历沧桑,经风雨,不断流传、演化,经过历史的积淀,才有了今天高扬明亮、婉转抒情、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客家山歌。

永定的客家山歌,形式多样,轻松活泼,有独唱、对唱、连唱、竹板歌等。尤其是隔山对歌,带有竞技性,吸引了广大男女老少的参与。人们这边一群,那边一拨,这边唱,那边和,比智慧、赛歌艺,歌声伴着欢笑声回响在蓝天白云和莽莽山野,为劳作艰难、生活困苦、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客家人带来莫大的欢乐和精神慰藉,这也是客家山歌深受人们喜爱而延绵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永定的客家山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婚恋、劳动、礼仪、叙事、规劝、时政等,几乎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山歌赞美善良,鞭笞丑恶,唱出客家人生活的艰难辛酸和对不平命运的抗争,也唱出客家人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爱情的憧憬。其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形象鲜明、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郁而富有情趣――

农夫耕田真正苦,

血汗滴落禾下土。

田主大斗收租谷,

唉哟哟,

农民锅里无米煮。

 ――《农夫歌》

十二月来做一年,

叫东家算工钱。

东家算盘嘀嗒响,

要倒找八块钱。

  ――《长工歌》

挑担老哥最可怜,

一步难得一步前。

下岗两脚抖抖颤,

上岗好比牛犁田。

 ――《挑担歌》

哥是山中千年树,

妹是山中千年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

藤死树生死也缠。

  ――《妹是山中千年藤》

 

每首山歌不过二三十字,但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把客家地区生活的艰辛和青年男女间的爱慕思恋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创作技巧。

在乡政府一个不大的茶室里,我们见到了山歌大王李天生老人和身怀绝技的客家民乐演奏家李福渊。老人八十高龄,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温文尔雅;李福渊正值壮年,眉宇间透出灵气,尽显聪明、洒脱和干练。

李天生,1928年生于湖坑镇宫背村一个贫穷的客家人家,出生三个月父亲去世,不得不跟着母亲到山上放牛,听着山歌、唱着山歌长大。13岁那年,专门赶到广东梅县,拜著名民间歌手廖瘸子、钟山为师,学唱竹板歌。因为悟性高、嗓音条件好,很快就小有名气。他还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不断对传统山歌进行修改提炼,使之更加好听动人。李天生不仅唱得好,他的天赋还在于能即情即景即兴创作,随口唱出具有一定水准的山歌,为一般的民歌手望尘莫及。脍炙人口的《阿哥出门去南洋》就是他根据大溪乡一位丈夫下南洋谋生的游姓妇女的不幸身世创作的,内容感人,曲调凄美,已成了客家山歌的经典之作。1955年,李天生晋京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会演,被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客家山歌和竹板歌,他娴熟的唱技,独有的乡土神韵备受赞赏。此后,他的代表作《八月十五看月光》、《阿哥出门去南洋》等7首歌曲分别灌成唱片,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城乡发行放映,为永定客家山歌写下最为光彩的一页。十年浩劫结束,李天生埋玉重辉。这些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不远千里驱车湖坑镇,请他拍摄电视片,录制音乐磁带。2000年,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在龙岩召开,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独具慧眼,大胆拍板,决定由已过古稀的李天生担任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第二乐章“海上之舟”的客家山歌主唱。李天生浑厚圆润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演唱倾倒了场上数千名中外客人。

荣获“中国民间绝艺王”称号的李福渊,是从土楼里走出来的又一位民间绝技奇才。他可以一个人同时操纵6件乐器,将《得胜利》、《二泉映月》、《友谊地久天长》、《十送红军》、《梁祝》等中外名曲演奏得浑然天成,令人拍案叫绝。近年来他的“一个人乐队”名满大江南北。

李福渊,生于贫穷的客家艺人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在乡间走村串户、吹拉弹唱,硬是凭着勤奋、执著和天赋,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练就一身绝技。2004年9月,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太原举行,在全场近万名观众的注视下,李福渊身穿白色土楼戏装,神采奕奕走上场。只见他手拉二胡、脚弹扬琴、口吹口琴,演奏《采茶灯》,接着又身背自制锣鼓架,口吹唢呐,脚弹扬琴等五种乐器,同时演奏客家民乐《嫁好郎》,娴熟的技巧,魔幻般的演奏,将客家人婚礼的热闹场面和喜悦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博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从此,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客家乡村艺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2005年,李福渊先后11次亮相广东、湖南、浙江电视台,风采传遍全球;2006年,全国30多个城市电视台,联合录制李福渊的全套绝技节目,于当年春节期间在全国联播;近些年,李福渊的客家吹打组合绝技开始走出国门,到新加坡等地演出。

(作者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画院院长)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