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广州日报>  客家凉帽,别被“荒凉”了

客家凉帽,别被“荒凉”了

作者:阮晓光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SZA16:社会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挂接】

【全文】

少女在表演客家风情歌舞。(新华社发)

村内的客家老屋。

原村民迁到了附近的甘坑新村。

甘坑村正和城市化“接轨”。

千年古村甘坑村要“变身”,非遗技艺传承遇“断层”——

位于布吉街道的甘坑村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原村民老村落,过去是一座以“凉帽”出名的村落,也是远近闻名的“贫穷村”。可因为村里近年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崛起为全市的“明星村”。而且,甘坑村还正在计划着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旧改”,将闲置的老屋打造成集本土客家乡土饮食、传统民居生活、乡土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圳本土客家农耕文化村。昨日,甘坑村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了这一规划设想。

记者获悉,该文化创意村规划建设面积为17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3.5亿元,3~5年就能建成对外开放。届时,市民可以到甘坑来住着客家老屋、听着门口池塘里蛐蛐的叫声起床,而吃完客家乡土早餐后,还可以去去种菜、钓鱼。

不过,也有人担心,作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客家凉帽”的发源地,在原村居民搬走并过上城市化生活之后,这种传统工艺是否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文、图/记者阮晓光 通讯员李昌战(署名除外)

探访昔日贫穷村 多间老屋成危房

生活在深圳的人可能对甘坑这个地方很陌生,更少有人知道深圳还有这样一个距今已经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记者驱车经过一路打听,终于找到这个古村落,“偏僻”、“原始”是记者的第一印象。

据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钟拥军介绍,甘坑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有老屋267间,包括了甘坑新村、老村、凉帽新村、老村、三区等5个原住民住宅小区以及3个工业区。老村处于边坡下,地势较低,河道泄洪不畅,每逢暴雨房屋遭受水浸,加上房屋历经长年风雨侵蚀,有30间房屋已成为危房。

影响原村民搬离 走向城市化

布吉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甘坑老村位于边坡下,房屋普遍较破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甘坑社区尝试采用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出资统租老村房屋,并将原村民安置在离老村不远的甘坑社区统建新村。

甘坑社区统建新村选址在甘李工业园西侧,面积2.35万平方米,有230户原村民参与统建。甘坑社区统建新村项目规划建设成为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统建住宅小区。以前原村民是靠种地营生,现在村民和普通市民一样,靠学技能、做生意等,走向城市化和现代化。

规划让深圳学生体验农耕文化

“这些老屋拆了可惜,闲置又成了危房。”钟拥军告诉记者,面对这两难的选择,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统租了甘坑老村的房屋,清空了租住人员,清理和淘汰了老村范围内的低端企业。“为利用好这里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大片的客家老村,社区决定在老村周边的生态用地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闲置的老屋打造成集本土客家乡土饮食、传统民居生活、蔬菜种植、土特产展示、乡土文化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圳本土客家农耕文化村。”

在规划图上,整个文化村分四大片,企业研发区、创意生活区、非遗产业区和生态文化体验区。“我们有130亩农业用地,到时深圳的学生们就可以来这里体验农耕,体验什么叫粒粒皆辛苦。”钟拥军告诉记者。甘坑生态文化创意村规划建设预算总投资3.5亿元,以“文化+创意”、“文化+非遗”和“文化+生态”为核心。“整个改造工程需要五六年时间,预计明年将申报文博会分会场。”钟拥军说。而记者了解到,整个创意文化村打造需要3~5年。

担忧

甘坑凉帽技艺“断层”?

凉帽村是甘坑村下属一自然村,一听这个名字便让人联想到“凉帽”在这个村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客家凉帽”就是来自于此村。若从未接触过客家文化,外人一定会被客家凉帽的外形所吸引——它外形颇似竹编平坦的米筛,中间开了个圆圈,帽檐缝上一条四寸宽的柔软绸布,作为遮挡太阳的帽帘,沿着帽帘装饰垂下两条线绣的穗带。此帽戴在头上既凉爽,遮阳,又美观、大方,历来为当地客家妇女所喜爱。

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钟拥军告诉记者,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为清朝嘉庆年间的张锦超。“别看凉帽结构简单,但功夫却绝不马虎,主要工序就有33道。”当记者走进这片土地时,却发现全然不见凉帽的踪影,更无法将凉帽村与传统绝活联系起来。据村里人介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今这个当年的“凉帽村”中,50岁以上尚会织凉帽的师傅只剩下35人。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