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州晚报>  客家女子:蝶变的花语

客家女子:蝶变的花语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05版:峰山月·笔耕

【入库时间】20130410

【全文挂接】

【全文】

○朝颜

忍冬花

一朵忍冬花,开放在1930年代的烽火里。

“送郎去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哪事务呀妹妹会小心……”只一场和着歌声与泪水的送别,便足以将她终生的命运定下基调。思恋是开遍了河畔田埂的忍冬花,一树树,一蓬蓬,旺盛地爬满她空旷的内心。揭开士林蓝的偏襟衫,怀中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扛起坚硬的扁担,肩上是整个家庭的重负;拾起笸箩里的针线,手中是沧桑残缺的岁月。她从小目不识丁,却用惊人的心算能力,测算着贫穷的长度;她蕴含着无法诉说的生之艰难,却时常为他人消解岁月的血泪和悲苦。最终,她的青春在那条褪色的围裙里凝固,她的爱情永远定格于几十年前那场唯一的初恋。

这朵不屈不挠的忍冬花呵,直忍到儿孙绕膝,忍到青丝变成了白发,忍到消逝了生命的最后一丝芳香,忍成一块坚硬的墓碑上刻下的尊称——孺人。

甘薯花

一朵甘薯花,在1960年代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含苞待发。

甘薯苗在田间泛青的时候,她噙住了一汪渴求的泪,从小学堂里撤出。岁月的艰辛,她从一开始便已读懂。从此,她用一双与生俱来的大脚,踏遍青山溪涧、田间地头,青春在挥舞的镰刀与锄头里蓬勃怒放。她紧紧地贴近泥土,在每一个天光未晓的清晨里起身,用犁耙翻开一季又一季的希望。耕种、打谷、锯木、砍柴、浣洗、织造……她将日子酿出米酒的甘甜,映照出火把一般的亮堂。偶尔的唉声叹气,也只为一个儿时未竟的梦想。

朝露般清新的儿女,承载了她毕生的希望。当老茧和皱纹,密密麻麻地织满她曾经光洁的肌肤,她终于等来了一个丰收的秋。而那张披着曙光的通知书,如何不是这朵匍匐于大地的甘薯花,用生命结出的沉甸甸的果?

迎春花

一朵迎春花,亭亭玉立于1990年代的春天里。

人生最初的记忆,仍在母亲浸着汗液的背带里摇晃。从灶头锅尾,到田头地尾,她在与鸡鸭牛狗的相伴中学会发音,被蔬菜稻谷的清香一日一日催开饱胀的新芽。懵懂中,母亲告诉她:山的外面,还有一个繁花似锦的大世界。

她默默地接住了母亲目光中的渴望。走进课堂,她捕捉住每一个未知的讯息;回到家里,她谙熟地操习着每一个农家的细节。凭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她依旧能看到前方微明的光亮。

十几载奔跑中快意生长的光阴,她完成了对既定命运的逆转,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里。悄悄地藏起生硬的乡音和水土不服的疼痛,她试着落地生根,用金灿灿的笑靥点燃一段全新的岁月。

春已来临,这朵不择风土的迎春花,开放了胸怀,让秀发高高飘扬,要拥抱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结语

打开时间的横断面,阿婆、阿妈和阿妹,这生发于客家大地的三朵姿态各异的花,在不同的时代轨迹里,用贯穿血脉的坚忍和顽强,在客家的天空,涂抹出绚丽斑斓的色彩。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