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牵猪哥

客家牵猪哥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7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客家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挂接】

【全文】

猪哥即公猪。为什么叫猪哥,这是因为客家人崇尚自然心地善良,他们辗转南迁到某地定居,以族群为主开辟生活家园,相对人丁稀少,便与一切动物为友为邻,于是便有了虾公、鹞婆、猪哥之类的尊称。牵猪哥即放猪种。公母猪交配时女人不敢围观,特别是女孩,大人会叫她回家——这是规矩。

猪是从动物驯化而来,仍具有天生野性,特别是刚培养的公猪要它乖乖地走村串户不容易,便在它的前脚后腰身上系上绳子牵着它走,故叫牵猪哥。

牵猪哥的职业较低俗,被很多人看不起,习惯把食咸的人称为牵猪哥,明显的鄙视口气。他衣着破旧且不大干净,一般为中老年男子,手持竹鞭,头戴中号粗雨笠,鞭子作用是促其前行,雨笠既可遮阳挡雨,又可在猪哥不肯前行想往回走时挡住它,有点“盾牌”作用。一些较“成熟”听话的公猪是不用牵的,有一根竹鞭赶它走就行了。

解放前后几十年间,笔者所在村里有一位牵猪哥,是出了名的钟满伯,他为人随和,又幽默风趣,大家亲切地叫他某伯。他五短身材眼小牙黄,且操着外地口音,在路上走时便和猪哥喃喃而语,如“你今天又做新郎公了”、“快点去和爱人约会”等亲昵中充满趣味的话,猪哥也知每次出行“艳福”不浅,真的加快步伐,钟满伯便面露得色。

在极“左”的年代,鼓吹“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公社某个领导标新立异,命令畜牧站培养一个女青年做“牵猪哥”。女人哪愿意干这行?尤其是未婚女青年!但在那个“非常”年代,那个未婚女青年真干了几年,因压力大便“下岗”了,某领导编导的“政治闹剧”匆匆谢幕。

钟满伯去世后,镇内出现好几位牵猪哥的男子,也许是因为干这行收入还不错。现在牵猪哥的少了,因为养母猪的人不多,一般猪场大多数自养公猪,以保证猪肉质量。再说真的牵猪哥也不用自己走了,衣着光鲜的人和猪哥是用拖拉机或三轮车送到服务地点,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公猪配种质量,确保母猪产猪仔多且健壮。牵猪哥的职业亦风光一时,一次收入多的有一百多元,是以前的几十倍。(肖绍彬)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