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客家清明习俗

客家清明习俗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4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3版(季风)

【入库时间】20130430

【全文挂接】

【全文】

宁江炳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继春节之后又一重大节日,较之于独特的春节习俗文化,清明节也传承下一套完满的习俗文化,它负载着包括族群、伦理、美学、民俗等丰富的内容。

清明扫墓,是纪念先人的一种形式,早在黄帝时期就已有之,《礼记·祭法》中就有记载。而作为一个节日的形成在唐代,盛行于宋代,并一直传承至今,它以祭祖、扫墓、修族谱、踏青、风味美食为主要活动内容。《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人在清明当日“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各携枣锢、炊饼、名花异草、山亭戏具,鸭卵鸡刍。”

建宁客家人,大多转辗迁于中原,从中原带来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所以,每到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做好暖菇糍,准备好祭品;且客家游子哪怕是远在天涯海角,也要赶回家乡拜祭祖先。正如一句诗中所说:“清明无客不思家。”

清明拜祭祖先称为“扫墓”。宁化客家祖地人则称为“挂纸”,即把一些经过打戳的火纸(客家人称为“龙神钱”,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纸钱)压在坟顶和坟墓的周围。《岭南杂记》中就有“宗孙盛者(坟顶纸)如积雪”的记述。建宁方言称扫墓为“扒地”,又称之为“做清明”。建宁客家扫墓当然也有“挂纸”,挂纸分两种,一种是大宗族的“挂纸”,又称“挂众纸”即做“大清明”;一种是小家族的“挂纸”,即兄弟叔侄聚在一起“挂”自己的祖先,即做“小清明”。

建宁客家人做清明的祭品有香烛、火纸、“三牲”(鸡、鱼、肉)酒、茶、纸鞋、纸衣、纸钱、暖菇糍或白米果等。扫墓即为墓地除草添土,之后,在墓碑上和坟包上压六张火纸,也有压九张的,再点燃香烛,然后设祭品,先拜后土再拜墓地,祭品后土略少。拜祭顺序是:把祭品放在坟前,倒上茶,斟上酒,子孙各拜三通,之后是烧纸钱,待纸钱点燃,随之燃放鞭炮。客家人有这样的说法,点蜡烛是让地下祖宗见路,燃放鞭炮是驱赶孤魂野鬼。诸事完毕,把酒、茶倒在坟前。

“挂大众纸”即各氏族里做“大清明”,氏族里做大清明都有成立“清明会”,“清明会”是建宁民间的一种松散组织,它的功能就在于组织全姓氏族的人祭祖、扫墓、上(修)族谱等活动。建宁清明会作头的一般是族里辈份或年纪大的人,相当于族长。再由族长指定几个能说会道的年纪比较大的人组成“清明会”;也有由族里民主议定轮流操办“做清明”事宜的。

清明扫墓,以敬先人,是很神圣的事,均在祖地举办,凡外出或外地居住的都要在清明节赶回祭扫祖宗陵墓;如果因故赶不回的,也要寄上香烛钱以表不忘祖恩之意,否则会被人说成数典忘祖。这一天,大开宗祠之门,大办清明宴,举办隆重的祭祖仪式。旧时,宗族扫墓,清明会里做东的人还要请人写好祭文,读祭文时,要按字排辈依次跪拜,祭文读后焚化。这正是古诗所描写的景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墓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做大清明这天,族长还要拿族谱出来给大家翻阅。各个家族按规定的字派(辈份)给新生儿取名,上到族谱上,把新娶的媳妇名上到新郎的名后。同时,也给这一年族里人家出嫁的女儿在族谱上写明嫁于何地何家何人为妻;给上一年去逝的老人注好去逝的年月日,享年多少,风水(墓地)位于何处、朝向、标记等,如果是有功名功德的老人,还要拟好颂其功名功德功的诗文。另外,这一天,“清明会”里的头儿还会率领全族的人去虐待老人、对父母不孝的子孙家,施以“族法”,以儆效尤,最通俗的莫过于对其训话,让其下跪,重者杀他家的牲畜等。现今对不孝子孙则多由村干部或族中长老调解,严重者也反映到上级司法部门。

旧时,客家人每一个宗族都有专供做清明的田产,多的每年有上百担谷,少的也有几十担。而现在每年宗族祭祖扫墓修族谱等费用,就靠每家每户捐钱捐物。出钱出物者,名字可上祭文,吃清明宴,否则会被人骂为“数典忘祖”的不孝子孙。

清明扫墓、祭祖等传统活动,早已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和感情基因,作用于我们民族精神的每一个发育过程。处在清明节氤氲的缅怀祖辈氛围之中,感觉到的是那条穿越数千年岁月的文化血脉,永不干涸、断流。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