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连城:客家文化大观园

连城:客家文化大观园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三版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连日来,在上海世博园中国民族民俗民间展览馆里,许多中外游客长久地驻足在连城四堡雕版展品前观赏。台湾游客马先生啧啧赞叹:“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真没想到一个小山沟竟是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连城四堡雕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客家文化的璀璨明珠。此前

,连城县受上海世博会中国民族民俗民间展览馆组委会邀请,选送了19件四堡古雕版文物、6件与雕版印刷有关的工具、3套42本古书籍参展。

的确,连城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每一方土地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客家文化大观园”。

民俗文化五彩斑斓

连城客家民俗文化活动星罗万象、神奇美妙。有“天下第一龙”之称的姑田游大龙、“乡村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有“天下第一神会”的游公太,还有游花灯、犁春牛、烧炮、游大粽、拔龙灯等近20种民俗活动在这里代代相传,被誉为“中原古文化活化石”、“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宝”。

虽然连城客家民俗活动大都来自中原,但由于自然环境影响和岁月风雨的洗礼,姓氏族群的复杂多样,也由于区域建置的更替,连城客家民俗活动显得多姿多彩。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为例,姑田、林坊有游大龙,庙前有舞龙、游花灯,新泉有犁春牛、烧炮,朋口、宣和有游公太,莒溪有“出初六”(正月),隔川有龙狮花灯同游共舞,罗坊有走古事,北团有游大粽,四堡有拔龙和马屋罕见的闹元宵。总之无不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连城方言多元纷繁

连城33万人口就有34种方言,出现隔山隔河不同方言、一个村子有几种方言,一家会讲几种方言的现象。不过,连城方言还是客家话,在1987年第5期《方言》的《客家话分区图》中,连城方言和长汀、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的方言,同属闽西汀州片。

连城方言多元纷繁是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分不开的。历史上,连城客家大多姓氏均是于南宋时期迁入的。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吸收了江淮方言、赣方言、吴方言、越方言,融汇了闽西土著的土语,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古汉语的客家方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连城方言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前来开展田野调查的学者络绎不绝,美国和日本都有学者前来调查。中国社科院语言学家罗美珍、饶长溶编写的《客家话通用词典》,从闽、粤、赣40个县市中选了13个方言点,连城就是13个方言点之一;北京大学教授项梦冰写了长达30多万字的《连城话客家语法研究》;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称连城话为“方言宝库”。

客家美食名扬四海

民以食为天。连城吃出了名堂,美食名扬四海。

连城美食是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把中原的饮食文化和迁入地的传统风味结合起来,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发展,使饮食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味的美食。连城美食的特点是俭朴自然、清淡多汤、药膳兼济。有中国名菜“九门头”和“溪鱼焖豆腐”。据统计,连城被评为中国名宴、名菜的有19道,被评为省级名菜、名点的有31道,获市级金奖菜肴(小吃、冷盘)8道、银奖5个、铜奖9个。

近年来,连城县大力挖掘、培育和弘扬客家美食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客家美食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连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亮点和优势,开发建成了客家美食城,举办了多届中国?冠豸山客家美食文化节,组织会员参加全国烹饪大赛等。目前,连城餐饮行业从业人员4.8万人,发展县内大小美食店、宾馆、酒店、小吃店680多家,县外23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以上,年产值达3.9亿元。

耕读传统源远流长

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之精髓。客家住区交通不便,商贾罕通,农耕是最基本的谋生方式,生存之余求发展,客家人认准,只有读书,才能进仕。形成的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地传承了世代客家人。连城的培田村和四堡乡是客家耕读传家的典型代表。

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成就了培田800年的辉煌。培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自明成化十二年起,一个小小培田村先后办了6个学堂,2座书院,大力培养族中子弟,就连女子也有受教育的场所。在培田《家训十六则》中“勉读书”一则说:“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希贤希圣,作国俊髦。”培田人把读书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给“三年逢二试”上府上省赴试的学子提供方便,培田乡贤们还捐巨资在福州建起了“宣河试馆”。

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推动了四堡雕版业的发展。四堡,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这里曾经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大小书坊达300余家,其中全国著名的大书坊就有30多家,出版的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为印刷术南传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过重要贡献。历史上的四堡人崇尚耕读传家,注重传统道德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努力造就有道德、有文化、守族规的子民,因此四堡各阶层普遍重视文化教育,各族都以“立学”为传统的“家风”,先后设置了许多私塾、学馆,使许多族人受到正规的教育去追求仕途。虽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进入仕途,但却使他们在商场上成为有文化的“儒商”。这些儒商们在成功之后拿出许多收入投向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他们的善举赢得了广泛赞誉,也更好地为他们在生意场上服务。□吴福瑞项华宗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