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小吃惊艳味蕾

客家小吃惊艳味蕾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特34:客家小吃

【入库时间】20130110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家小吃大受欢迎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一部分。客家人在迁徙发展过程中,对客家小吃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既融合了中原饮食的正统承传、苏浙制作的细腻精致、南粤小吃取材广泛多样的特色,又讲究“生态、绿色、营养、健康”,已经成为独具一格的广东地方风味小吃。游梅州品客家小吃,迎接您的是一场味蕾惊艳!

文字撰写:何碧帆何其乐图片收集:连志城古礼贤

▲客家小吃大受欢迎

客家小吃“实打实”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味小吃在日常生活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国内许多地方,小吃通常不作为正餐。而在梅州等客家地区,小吃则经常成为正餐的替代品。因为客家小吃大多是米制品,“实打实”,跟主餐一样“饱肚”。

梅州的客家小吃品种很多,在发展过程中更形成了以盐焗、肉丸、酿品、粉面、粄制品、保健炖汤等为代表的六大系列产品。其中,以粄制品的种类最为丰富也最为常见,如笋粄、发粄、味酵粄、老鼠粄,等等。

国家特一级点心师、北京御厨协会理事陈平先生对于客家小吃之一的老鼠粄颇有研究。他说:“做老鼠粄粄浆一定要熟透,烫粄的水一定要清,让老鼠粄浮起来时多滚,然后先将骨架子汤、香葱倒进碗底再将粄倒入,最后再把爆炒的牛肉丁和冬菜放在上面,吃时拌一拌,很有嚼劲,味道很足。”陈平先生骄傲地告诉记者,在梅州1994年举办的第1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来自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地的客人对梅州的老鼠粄赞不绝口,称之为极品美味。

客家小吃,给人们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梅州尤其是在农村度过春节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那种从家家户户传来的炸煎丸、芋丸、散子的滋滋声和诱人香味。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回忆,她年轻时在梅县松源老家,每逢过年,住在围龙屋的村里人总喜欢将炉子、锅碗瓢盆端到院子里来,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帮忙,一边炸着炸品,一边说着村里的趣事。而小孩子总是走家串户,看谁家的煎丸、散子先出锅,便蜂拥而上“先尝为快”。甜粄是梅州客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

农事民俗隐其中

几乎每种客家小吃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隐含了一种民间习俗。如正月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汤丸取“团圆”的好兆头。再如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甜粄具有厚、甜、韧的特色韵味。过去,客家人过年的甜粄必须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在当天将甜粄切成小块,用油煎来吃,谓之“撑腰骨”。因为农历二月份是春种春播的开始,吃完意味着将进行紧张劳动了。而现在,很多地方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但甜粄依旧是梅州客家人过年爱吃的小吃之一。

大埔小吃特出名

在梅州,8个县(市、区)都有各具特色久负盛名的小吃。如大埔的薄饼、笋粄、鸭松羹,梅县的腌面、味酵粄、盐焗凤爪,平远的黄粄,丰顺的捆粄,兴宁的寥花……其中,尤以大埔小吃最为丰富,也最为出名。

大埔湖寮同仁路的美食街,两边的美食店飘来阵阵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美食几乎涵盖了大埔的各种美味,吸引了不少本地人及外来游客前来品尝。

大埔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不少小吃背后都有生动传神的传说和典故。在美食街买“忆子粄”的当地人罗伯告诉记者,“忆子粄”的得名有一段凄婉的故事。相传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母亲叫松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一名水兵,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倭寇、除暴安良,久未归家。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思念。春去秋来,足足等了30年。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突然回来,松婶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忆子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