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客家人的鱼篓

客家人的鱼篓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3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6版(周末八境台)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挂接】

【全文】

□刘惠龙

鱼篓,是客家人用来盛鱼的器物,多由竹篾编织而成。形状灵活生动,制作精巧玲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束颈与漏斗形张。束颈是为了便于系绳,好系于腰间或斜挂于肩上。漏斗形张,是为了便于放鱼,且篓里的鱼不易逃脱,这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因为客家人居住地多为山区、丘陵,那里沟、溪、河流纵横,昔日有水的地方,鱼虾遍地。客家人一边摸鱼,一边只需把摸到的鱼往腰间的鱼篓里一塞,篓随人行,大大地提高了摸鱼的效率。当感觉腰间鱼篓渐渐沉重之时,心头的喜悦早已战胜累意,笑容绽放在一张张憨厚、朴实的脸上……

赣南客家的鱼篓,主要有两种形状。

一种是篓身呈扁圆形(系于腰间不易滚动),篓体为几何多面体(截面成五边形),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说它是鱼篓,倒不如说它是客家人的一大竹制工艺品。在它的漏斗形张处,还配有一个漏斗形满是“倒刺”的内层,外面的鱼可以放进去,里面的鱼却出不来。

另一种鱼篓呈圆柱形,也就是通常大家所称的“泥鳅篓子”。顾名思义,泥鳅篓子多为盛泥鳅而编制,也盛些小鱼小虾。客家人居住地区多产泥鳅,以前,水田、泥沟里泥鳅的身影随处可见,所以,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泥鳅篓子常常可以看到。

捉泥鳅最好的季节应是春末夏初,那时田野里虽然都是禾苗,但还不茂盛,容易看到泥鳅。夜晚,在泥里躲了一天的泥鳅纷纷钻出来乘凉,静静地趴在水田里一动不动,此时正是捉泥鳅的时候,也是泥鳅篓子发挥作用的时候。

赣南客家人一般把捉泥鳅叫做“照泥鳅”。天气晴朗的夜晚,吃完晚饭的人们便三三两两打着松柴火把下田去“照泥鳅”了。他们腰间挂着泥鳅篓子,一人在前面负责照明,另一人提着铁制的泥鳅叉,见了泥鳅,一叉下去,又快又准,顺手一捋就进了腰间的泥鳅篓子。直到夜深人静时,大家才满意地踏上回家的路程。

后来,电石灯、手电筒逐渐取代了松柴火。松柴火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泥鳅篓子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