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27)
期刊(103)
学位论文(13)
图书(10)
视频(3)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27)
期刊 (103)
学位论文 (13)
图书 (10)
视频 (3)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5(3)
2014(167)
2013(65)
2012(88)
2011(86)
2010(71)
2009(32)
2008(19)
2007(9)
2004(5)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57)
广东艺术(2)
大众文艺(2)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韶关暨各省市合作编委会(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岭南文史(1)
北京:作家出版社(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东方论坛(1)
浓情更浓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 陈燕棠 廖亮璋 通讯员 刘永良 图/文 6月16日,跨越时空的“客家缘·土楼情”两岸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在世遗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前登场。可是,天公不作美。展演伊始,天就下起了大雨。但大雨丝毫没有影响来自海峡两岸的500多名客家乡亲的热情,浓情更浓,大家相聚一起,携手同台,在雨中演绎和感
鲜为人知的客家哲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故里寻访 生前事家乡人知之甚少 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伟大思想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很少人知道,第一个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人是来自梅州兴宁叶塘镇莲池村人——张如心。 张如心16岁就离开了梅州,家乡人对这位中共党内著名的理论专家和“文胆”知之甚少。近日,记者前往兴
客家山歌剧《桃花》进京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珊丛)记者昨日从梅州市文化部门获悉,在中宣部、文化部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由梅州市山歌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大型山歌剧《桃花》,代表广东省晋京献演,将于明、后两日在北京演出。流传千年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将再次在京城唱响。 《桃花》的故事
炳昌:十年坚守客家围屋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结束在海南上山下乡生活的老三届知青炳昌开始闯荡深圳,至今已整整过了30年。 对于去年刚刚退休的炳昌而言,深圳,是一个比故乡广东揭西还要熟悉的地方,在这里的30年间,他当过特区的筑路工人,在横岗开过书店,做过代课老师,90年代,商品经济大
客家台商国光清流安新家
作者:沈昌培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历十月小阳春,是种茶苗的好时节。19日,清流县智丰茶叶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上百名工人正忙着挖坑种茶,其中一位满头银发、个头高大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国光,是智丰公司的负责人。 国光祖籍广东
凉帽带“牵”不动时尚的手? 客家凉帽带和围裙带淡出市场,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村民罗桂芳代替视力欠佳的英莲演示凉帽带编织技艺。本报见习记者蔡宝春摄 英莲79岁,福田区上梅林村居民,因擅长客家凉帽带、围裙带编织技艺而被推举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17岁时已精通凉帽带编织技术,年轻时编织的凉帽带难以计数;如今她已年近耄耋,视力模糊,无法再做费眼力的手工活,但她仍
客家作家爱写客家人仕勇创作的“客家人系列”得到专业人士肯定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市散文学会秘书长仕勇。 17岁发表处女作 仕勇1976年出生于惠城区芦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客家妹子赛歌夺得金银奖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12月15日至20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客家山歌擂台赛、客家山歌新秀幼苗表演赛上,惠阳区崇雅中学的潘玮(上图)技压群芳,凭一曲《客家妹子爱唱歌》夺得金奖,惠阳区崇雅中学的佩怡和淡水八小的黄芊芊双双获得银奖。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 通讯员温石 陈晓敏 摄
台湾“纪念音乐会”在客家文化馆演出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海客风] 桃园县客家事务局为彰显客籍音乐家先生对台湾音乐的贡献,在7月20日晚间于龙潭客家文化馆举办“音乐会”。1905年生于桃园县龙潭乡,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矮车村。他乃台湾歌谣的奇葩,其作品如《望春风》、《雨夜花》、《四季红》等至今仍脍炙人口,不仅让各界重温了先生的
百年南社与客家梅州
作者:刘奕宏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南社广东分社第一次雅集合影 南社刊物保存了大量梅州籍成员的诗文作品 ■附录:梅州籍南社成员名录  【钩沉】 提要:2012年4月底,上百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南社成员后裔,齐聚苏州周庄,研讨南社的人文精神遗产,了解周庄挖掘保护南社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