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9)
期刊(7)
学位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9)
期刊 (7)
学位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4(9)
2013(9)
2012(10)
2011(5)
2010(5)
2009(2)
2008(1)
200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
梅州日报(3)
四川画报·旅游人文版(1)
南方日报(1)
环球人文地理(1)
人与自然(1)
艺术探索(1)
风景名胜(1)
厦门航空(1)
四川建筑(1)
客家四题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组诗] 客家山歌 秦腔一路 吼到南蛮之地 开山劈岭 炸响成 客家山歌 仍有高原的高亢 仍带黄河的激愤 粗俗中,客家人的智慧幽默 化作比兴与双关语 在竹板的击节声中 嗒嗒作响 情调多了亚热带 雨季般的缠绵 南海浪花似的温柔 音域更广了,回响 海峡两岸,远至
客家四题(组诗)
作者:陈俊年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俊年 酿豆腐 相传,在黄河边 包惯饺子 迁徙岭南 难种麦子就种黄豆 逢年过节 就磨豆腐,剁肉馅 添些香菇咸鱼 多了山海气韵 家家剁馅的铿锵 汇成欢快的声势 将酿豆腐的好习俗 代代流传 穷有穷讲究 苦也苦中乐 从包饺子到酿豆腐 客家人 很虔诚地继承 不灵活地创新
昔日客家农村的“打醮”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民俗] 昔时,客家地区农村流行延请道士、和尚为主角的“打醮”。这种打醮之俗是旧社会祀神超度的群众性迷信活动,当今已不多见。 打醮之俗,据清末黄香铁编纂的《石窟一征·礼俗》卷四载:“建醮之日,迎鬼王至各村,用僧众铙钹鼓吹,执事前导,村人各以门前设香案供果馔谓之接山大人。鬼王丈六身,须发俱赤色
客家桐花祭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桐花绿意葱茏,繁花似雪,成为客家人的精神意象。 董茂慧 摄 □ 宋客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意葱茏。放眼望去,满是梦想。 暮春时节,南中国的丘陵山地,满山满谷满坡的桐树绽放着洁白的花朵。春风微熙,高天流云,青翠肥硕的叶片波涛汹涌,喧虺了整个森林;春天雨水多,淅淅沥沥的雨丝飘在山谷,打在绿
到客家店吃出健康
作者:梅云霞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吃货团”第一期 深圳市金元素客家餐饮有限公司 地址:龙岗区横岗街道四联路11-4号 简介:客家餐馆在深圳不计其数,虽然它正式开业不足2月,却以原汁原味、货真价实在业内赢得口碑,成为周边吃客家菜的首选之一。 口感偏重“肥、咸、熟”的客家菜,在广东菜系中可谓独树一帜,尤其招牌菜梅菜扣肉、盐焗鸡
两岸记者在台寻访客家文化(台北传真)
作者:徐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张达京古厝内的“喜”字窗体现客家建筑特色。 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老街的一首客家诗《共样》。 佳冬乡六根村老街的特色墙壁,代表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浓、六堆、土牛 文物馆诉说客家故事 台湾生活着400多万客家人,他们来自同一个故乡——大陆。300多年以前,为了生
到鹤湖新居欣赏客家民俗风貌
作者:刘颖陈武远张奕雄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龙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小明和其他领导视察第七届文博会活动点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客家方形城堡式围楼之一,是最能体现深圳客家本土特色文化的古建筑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作为文博会的活动点,鹤湖
回味不一样的过年滋味
作者:林圳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羊城晚报讯记者林圳报道:春节长假已结束,咀嚼广州的年味,老广州与新客家感受殊异,老广州在传统习俗的坚守中仍能体会到衰不而竭的过年氛围;而新客家在空城中无所依傍,似难再寻故乡过年的那份隽永滋味。 老广州 热情在民间,热闹在郊外 年节是中国人的集体抒情,不同的人抒写了不同的情绪。大体而言,年味一年
保护开发名城打造客家首府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长汀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客家首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开发已迫在眉睫。近年来,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名城保护作为历史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对名城保护、开发、建设持续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全力推进名城建设取得实效。 2008年,长汀县人大在审议《长汀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洛带 西部客家第一镇
作者:东方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被誉为“中国西部第一镇”的洛带镇,地处成都东郊的龙泉山脉西麓,一面靠山,三面临川,素有“东山重镇”之称。明清以来,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相继迁入的有广东、湖北、江西、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这里南北移民杂处,南腔北调共存。现存于街上的“广东会馆”、“川北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