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51)
期刊(222)
学位论文(66)
视频(39)
图书(28)
会议论文(5)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51)
期刊 (222)
学位论文 (66)
视频 (39)
图书 (28)
会议论文 (5)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40)
2014(383)
2013(237)
2012(263)
2011(297)
2010(176)
2009(87)
2008(73)
2002(2)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7)
台声(5)
北京:现代出版社(1)
中华奇石(1)
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1)
济南:明天出版社(1)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
上海艺术家(1)
贵州民族研究(1)
广东园林(1)
小美到云华(1922-2011):女伶视角下的客家戏班
作者:黎育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美园  云华园  客家戏班  生命史  婚姻  女性结群 
描述:成了男性班主維持戲班經營的重要方法。而因為婚姻、收養或者是上一代的婚姻關係而踏上戲台的女伶們,卻也因為成為女伶,從此被限制了婚姻與人生選擇。
隨著社經環境變遷,內台戲蕭條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原本就不多的男性也離開戲班轉行,但緊密鑲嵌在社會結構中的外台酬神戲,仍須有演員和戲班予以滿足需求。於是,在原本的社會結構中已同時扮演其他角色的女伶們,才得以在演出戲金日漸微薄的條件下,以「半專業」的兼差方式,參與外台戲班的演出工作。而這樣不定期出外演出的需求,卻也提供女伶們一個合理外出結群的理由。
隨著本土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客家戲的保存與發展在近年來也得到客委會與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少劇團亦開始積極投入政府單位所舉辦之比賽或徵選,在講求傳統與精緻並存的新展演條件下,躋身文化場公演行列,以增加演出機會並提升劇團知名度,是目前許多客家傳統劇團的發展目標。然而,這看似重返內台的機會,卻與這群老女伶的戲班無關,多由男性團主帶領的新型態戲班,其具備之能力與資源優勢,勢必在不久的將來取代高齡的外台戲班。
女伶受限的人生與婚姻,是傳統社會框架下的束縛與壓迫,多半選擇順服於傳統的她們,卻也藉著演戲的本事,找到了中年之後的人生舞台,她們以結群演戲的方式突破生活中的限制,獲得情感的抒發、寄託以及短暫的自由。但也為了保有這樣的結群自由,她們克盡己力、分工合作維持了戲班的運作。女伶們面對人生與婚姻限制時的抉擇與掙扎,是客家女性真實情感與真實樣貌的書寫,她們的故事不同於以往的典型,也豐富了客家女性的樣貌。
四川仪陇丁氏庄园研究
作者:黄秋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仪陇  丁氏庄园  客家民居 
描述:为一种客家建筑文化在四川的文化土壤上移植下来,并得到了发展,是一种建筑文化与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积极互动的表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在保存了客家传统建筑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进行了一些适应四川环境的发展和演变,是客家文化善于迁徙与融入的积极表现。但是,丁氏庄园与其它同类建筑相比仍有差异性:其一,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聚族而居、碉楼防御体系完备、讲究礼制空间布局以及木构架体系发达特点,在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其建筑大出檐、穿斗木构架、白粉墙的特点,具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表现出客家传统文化在迁徙中具有的通融性,是客家文化善于融入的佐证;与广东前期、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丁氏庄园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窗和天井的巧妙设计;而丁氏庄园的灵活性表现在空间扩展方式上不拘成例、因地制宜。在文化特表现出横向的适应性、独特性、灵活性和纵向上的稳定性等特点;总之,丁氏庄园无论与广东前期梅州客家民居,还是广东后期梅州客家民居相比,均表现出其具有的稳定性、通融性、独特性以及灵活性。其二,与成都东山客家民居比较,丁氏庄园在离开母体后更多表现出的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如,平面尺度较大、平面格局为典型客家双堂双横屋、不暴露山墙的正立面造型以及建筑功能齐全等。其三,与四川传统民居相比,丁氏庄园表现出传统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通融性:既具有小青瓦屋面、悬山屋顶、穿斗木结构、白粉墙、外挑跑马廊等四川传统民居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性,如,强烈的民居防御意识、严谨的房屋选址理念、典型客家民居核心空间、居民装饰繁复。其四,同巴蜀地区客家庄园比较,丁氏庄园具有建筑规模趋向小型化、防御性相对减弱、建筑用材讲究等自身特点。与巴蜀地区其它非客家庄园相比,无论在庄园选址,还是庄园布局上,丁氏庄园表现出更多的是客家建筑文化特征:追求庄园完整的风水意象、强烈的九宫格局空间观等。 丁氏庄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与历史,代表了客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客家民居丁氏庄园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然而,作为文物,丁氏庄园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对丁氏庄园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将会对这座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有选择、有重点、有时序地分期开发,实施“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客家文化区幼儿课程编制与实施的现状研究:以江西省瑞金市为例
作者:陈昕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文化  幼儿园课程编制  幼儿园课程实施  现状研究 
描述:客家文化的濒危。为此,笔者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出发,以江西省瑞金市这一纯客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地幼儿课程编制与实施的现状的基础上为当地幼儿的发展提供今后发展方向的可能性选择。本研究首先在文献搜集
南昆山森林公园中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吴胜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旅游度假酒店  景观设计 
描述:;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南昆山森林公园旅游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要点:<br> 1)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南昆山的自然景观资源,营造与南昆山独特的与植物资源相结合的淡雅、宁静的乡土化景观;<
王居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
作者:莫立芸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村落  早期教育 
描述:博白县宁潭镇下属的一个单一姓氏的客家村落——王居为实地考察的对象,以此为个案研究王居早期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特征、...
客家风情旅游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作者:刘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旅游投资项目  财务评价 
描述:素之间存在的高阶次、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的特性,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特有的结构性方法,运用到旅游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活动中,把系统中各关联因素进行量化,建立了某客家风情旅游投资项目的因果关系图和动态仿真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王院成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本地再现式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新发展战略 
描述:gt; 毋庸置疑,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与劲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本论文以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考察与科学评价,认为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运用比较学的方法,探讨了其传统“模仿”发展战略的严重后果及其原因,认为处在欠发达地区和再现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两个基本属性。正是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新发展战略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br> 第一,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新的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时期,面对多种严峻的挑战与威胁,能否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关键就在于能否尽快调整发展思路,选择并确立能够发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新发展战略。 <br> 第二,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处在欠发达地区,此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尚未完全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不足以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这个现代经济产物找到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其发展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一致,首先应以小型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进而做大做强,而非一开始就求大求强,这样才能因地制宜,扬己所长,避己所短。 <br> 第三,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创意性地对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再现,其依托的就是融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其发展方向应以本土化、创意化为主,而非舶来化、模仿化,从而可以依托客家文脉,创意挖掘,做深做透,从而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与卖点。 <br> 总之,物因地易,势因时移。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一样,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摒弃短视的目光、浮躁的心态、自以为是的态度,科学地去认识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按照准确的市场定位,选准新的发展战略——以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推进项目的整体策划、规划、设计、经营,走出一条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乙未年桃园客家地区抗日事件之研究
作者:沈玉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平镇之役  龙潭坡之役  胡嘉猷  客家义军  73公  乙未年抗日 
描述:地區人心惶惶,總統唐景崧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第12天就內渡中國大陸。不久,日軍進入臺北城。 臺北的臺灣民主國抗日政府失敗後,日軍沿著當年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線往南進軍,卻在桃園客家地區受到客家義軍嚴重的阻擊,時間長達一個月。本研究即在探討,為什麼在乙未年,桃園的客家人紛紛加入客家義軍,客家人敢於對抗火力強大的日軍,使日軍南侵的計畫一再受阻?而且,光是在桃園客家地區,至少就有中壢兵站之役,大湳尾之役,安平鎮之役和龍潭坡之役,都是直接或間接由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抗日行動。尤其是,在1895年6月和7月,日本軍隊兩次進軍小小的安平鎮,卻慘敗而退,日軍不得不三度攻打安平鎮。其後,日軍又在龍潭坡和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再度決戰。最後,龍潭地區的客家義軍壯烈犧牲,龍潭在地客家人,至今,仍然每年舉行春秋兩祭,祭拜乙未年為龍潭抗日犧牲的「73公忠義廟」。 現在,似乎很少人談論客家義軍領導人胡嘉猷的歷史事蹟,所以,本研究希望探討客家人胡嘉猷的抗日事蹟,再次了解胡嘉猷的歷史定位。而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的歷史意義,表現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個層面上。因而,本研究更討論近人歷史著作的議論以及在地客家文史工作者對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活動的看法,用以釐清歷史真相。
寻找台湾客家的男性气质 -以桃园县为例
作者:杨文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研究  男性气质  男性研究  Foucault  文化心理学  质性研究 
描述:對於未來相關議題的研究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
我們藉由尋找客家男性氣質的過程,針對客家性別的氣質、角色以及從傳統到現代的客家男性氣質變遷情形分別加以探討,透過閩南族群的角度來看這些文化與性別所產生的衝突與調適問題,並從性別主體與空間兩種主要不同的面向來進行分析,再輔以男性研究的觀點、Foucault權力理論以及文化心理學的相關論述來詮釋客家性別的權力關係。本項研究係以質性研究的方法,半結構式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以蒐集相關資料,訪談先後訪談桃園縣境內的9位客家女性、16位客家男性,以及3位閩南女性、3位閩南男性,受訪者多為地方文史、教育、社會等相關背景或對客家文化、性別議題有興趣者。
研究發現迄今一般人對於客家人的印象、客家男性、客家女性的氣質,都仍然有一些很鮮明的印象。客家女性的氣質還是較符合傳統女性理想與道德的形象,而客家男性的氣質表現的特質,則往往是承續著傳統男子氣概的觀念,這反應出社會上為維護父權式的社會秩序,所持續建構的性別意識形態。事實上,客家夥房是一種不斷複製的標準化空間模式,它忽略了居住者個別的需求與性別差異。客家男性的空間自主性高於客家女性,活躍於夥房的公領域範圍,而客家女性則以私領域空間為主要的活動範圍,而且不論在真實生活之中或教化的觀念上都受到較多的規範與限制。客家文化的特殊性及封閉性,深刻地影響客家性別的關係,我們認為許多傳統的客家性別觀念是有必要重新建構其價值定位與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