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998)
期刊(741)
学位论文(133)
图书(35)
会议论文(32)
视频(19)
人物(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998)
期刊 (741)
学位论文 (133)
图书 (35)
会议论文 (32)
视频 (19)
人物 (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21)
2014(959)
2013(401)
2012(418)
2011(387)
2010(291)
2009(183)
2008(152)
2007(64)
2002(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78)
其它(163)
客家文博(17)
嘉应学院学报(6)
韶关学院学报(4)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湖北招生考试(1)
建筑史论文集(1)
暂无(1)
美术学报(1)
客家屋中的道教因子
作者:侯鸿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围龙屋  道教 
描述:屋这座富含地域文化的载体无不渗透着道教哲学思想。
屋:作为祖产的地方性表述
作者:肖海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祖产  空间  表述 
描述: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本文通过对一个客家村落中屋的个案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一方面将屋表述为“祖产”,一方面在屋的空间认知上体现出多元性,具体表现在屋作为空间的物理性质、社会关系、象征意义和文化惯习上。“祖产”’的多元性表述是市场经济下复生的个体性和地方性社会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家屋夯土墙、泥砖墙营造技艺之研究
作者:郭新志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围龙屋  夯土墙  泥砖墙  技艺 
描述: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中国客家博物馆举办系列活动庆祝"国际博物馆日"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际博物馆日  客家  中国  文物鉴定  鉴定委员会  世界文化遗产  博物馆学会  业务培训班 
描述:鉴宝;举办“让孩子走进博物馆”亲子活动、梅州市文博系统业务培训班;免费派发“世界文化遗产与屋‘申遗’常识”宣传册等。
河源市新回镇明代窑址考察及其工艺特点
作者:袁伟强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万绿湖库区  明代窑址  明青花  调查研究 
描述:2012年7月中旬,河源市博物馆在万绿湖库区桂山新回镇进行田野考古调查,首次发现了明代古窑。新回镇明代窑址规模宏大,文物遗存丰富,出土瓷器具有独特的客家本土文化信息,对研究河源客家古邑文化和万绿湖库区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及生产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略谈始兴楼门匾文化
作者:王晓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始兴  围楼  门匾  文化 
描述:在“有村必有、无(有)不成村”的始兴县城乡,每座楼门楣的上方镶嵌一方石匾,形成了独具内涵的“门匾文化”。本文从门匾分类、门匾形态解析、门匾文化意涵等方面对始兴门匾进行解读,并对其源流进行初步的探讨。
“客家之歌·耀千秋”大型电视综艺晚会在台湾盛大上演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视综艺晚会  客家人  台湾地区  海峡两岸  新闻网  体育馆  市领导  理事长 
描述:本刊讯 据“闽西新闻网”悉,备受全球客家人瞩目的“客家之歌·耀干秋”大型电视综艺晚会于5月26日晚在台湾苗栗县体育馆成功举行。龙岩市领导邱荣、郭丽珍,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台湾苗栗县县长刘政鸿等到场观看了这场晚会。这是“客家之歌”电视综艺晚会白创办以来第三次在台湾上演。
八角楼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八角楼  客家围屋  居住遗址  古建筑 
描述:客家屋,人类瑰宝,《客家文博》第二期已介绍了方楼、圆楼和半月楼。本期将重点介绍客家屋中的八角楼和四角楼。
洛带水龙舞与火龙舞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洛带古镇  龙舞  群众性活动  传统节日  贫富 
描述:在四川成都洛带古镇,每年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春季的火龙节和夏季的水龙节。这是窖家先人传下来的、以龙舞为依托的群众性活动,舞起来时,没有贫富之别,没有老少之分。
赣南采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民间艺术  安远县 
描述: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