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03)
期刊(719)
学位论文(521)
图书(133)
视频(99)
会议论文(79)
人物(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603)
期刊 (719)
学位论文 (521)
图书 (133)
视频 (99)
会议论文 (79)
人物 (5)
按年份分组
2015(102)
2014(1209)
2013(756)
2012(789)
2011(746)
2010(582)
2008(299)
2007(165)
2001(9)
1999(5)
按来源分组
其它(691)
闽西日报(482)
南方日报(152)
客家研究辑刊(101)
黄金时代(社会版)(6)
中国学术研究(2)
海峡西岸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研讨会(2)
民俗(2)
新农村(黑龙江)(1)
北方经贸(1)
略谈客方言的“
作者:谢永昌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描述:略谈客方言的“
张廷
作者:张廷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人物 关键词: 汉南 
描述:张廷
转发视频:土楼探奇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热点 
描述:转发视频:土楼探奇
作者:张发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
作者:刘发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
余连发
作者:余连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人物 关键词: 卫长  于军 
描述:余连发
江西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研究
作者:童绍茂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西  红色旅游  开发  发展 
描述:> (1)江西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
主要对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进展、论文思路及框架等问题进行介绍。对三大理论进行解释。首先,分析红色旅游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其次,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明确红色旅游
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张腾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张腾
李金发
作者:李金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李金发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在短短3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创造出无数震惊世界的奇迹—一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是创业者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内地英才抱着梦想来到这方热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有人说,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接下来的30年,深圳凭借什么继续承载“中国梦想”?深圳能否再给中国、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就经济特区发展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三项要求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我们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仅花30年就可以影响四海的,如果真的存在“深圳文化”的话,根基尚浅的深圳文化还能承载起未来的“中国梦想”吗? 深圳精神特质未能升华到“文化”高度 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意味着成熟,但对于一个城市,却可能太年轻。30岁的深圳,用“活力之城、时尚之城”来称呼毫不为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喜欢彰显自我,因此深圳特别渴望拥有足以雄视千年古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追溯深圳的文化脉络,不难发现耳朵听得起茧的描述是:深圳毗邻香港,是改革的“先锋官”;深圳领创新风气之先,是开放的“试验田”,此外还有“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等等响当当的深圳名片……30年来,无数口号和时代词汇从深圳叫响全国,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强势,使得深圳渴望文化上的快速提升,无论是十多年前争取进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动机,展开“深圳精神”的大讨论,还是2000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都表明深圳人想热切地证明一个经济成功的新城市,人文水准可以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步提升。 深圳原本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如今。深圳“土产”的广府话和客家话已经式微得不能再式微,深圳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没有方言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移民城市,都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混血”而格外有活力,深圳也不例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始终未能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文化十科技”弥漫着不自信的情绪 回顾历史,经济建设成就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并非唯一的基础。 30年来,深圳失去了一些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图,原本可以画得最美,突破一窝蜂的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多年来各地流行兴建大型文化艺术场地、大型歌剧院之类,一切都要大要豪华,要请西方名牌建筑师设计一些外型奇特的地标建筑,就建筑空间对文化创作的具体影响而言,这些“硬件”严重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可持续的文化蓝图。我们常听见“创意经济”、“时尚之都”、“文化市场”等口号,外表多元,实则空洞。深圳竟也未能免俗,文化场地的规划、设计、兴建和经营,多被市场利益和形象宣传主导,比如,卖力推介的“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又比如,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宣扬“文化+科技”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宣扬现代文化产业包含诸多科技元素,大型舞台表演的舞美、灯光,以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的运行等都同科技密不可分,深圳华强文化集团的动漫产业和腾讯QQ本身就是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产物。 难道动漫、网络游戏、QQ就是“文化+科技”?也许,我们不该苛责深圳人急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拓荒牛精神,但又有谁能否认深圳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今天的深圳正走在十字路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承载蜕变疾行中的“中国梦想”?显然,“文化十科技”的背后,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的不自信的情绪。 “文化立市”战略 先“硬”后“软”存局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质和历史属性,任何重大的发展和规划,都应建立在对城市的深刻了解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多方交流上。 2000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04年,深圳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促进“文化产业”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先“硬”后“软”的模式。 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商业元素,但硬件的规划是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西方规划“硬件”博物馆之前,必先着手文物购藏政策与定位的“软件”研究,确定购藏与营运模式之后,才进入“硬件”规划的研究;兴建表演艺术场地,也是先理顺和确认其艺术定位和运作模式,才进行有关硬件的规划和设计,亦即以“软件”规划为先,“硬件”随之而进行。“软件”规划,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由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共同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的主要原因。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硬件”十分现代化,但在文化蓝图的规划上,仍然缺乏更多元和更具远见的视野。 “文化与经济”必须融合“远见”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策略才能令“文化资产”成为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