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试析石城客家方言中父母称谓多样化的原因
作者:邱冬梅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亲属称谓 
描述:在汉语普通话称谓系统中,对父母的称谓极为单一,但在石城客家方言中其称谓却呈现出多样化,它不单有对父母的普通称谓,还存在借用一些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来称呼父母的偏称现象,表现出客家方言中父母称谓形式的特殊性。
也论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时间、地域和背景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时间  称谓  地域  五代宋初  学术界  罗香林 
描述: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地域,是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而近年来讨论得尤为热烈。前贤的论述,人们最熟悉的是罗香林先生的说法,他认为“客家”一名起于五代宋初,
“客家”称谓出自明隆庆年间的惠州府:兼与刘丽川老师商榷
作者:曾祥委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老师  称谓  《北京大学学报》  州府  自明  深圳大学  客家研究 
描述:一、前言2000年11月,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深圳大学的刘丽川老师提交了题为《“客家”称谓年代考》的论文(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后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上发表,并收入她2002年6月出版的《深圳客家研究》一书中。
“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屈大均  安县  社会  永安  称谓  名称由来 
描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房学嘉、谢重光、陈支平等诸多学者对早年前辈学者罗香林等人对“客家”的解释提出了质疑,推动了客家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对于“客家”名称由来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看法有中原移民说、作客说、非汉族说、畲族混血说。
试论丘逢甲的开放意识
作者:丁思深 周建新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放意识  列强  闭关自守  走向世界  国徽  体现  称谓  丘逢甲  后金  万里长城 
描述:如果说“更筑长城防不得”是丘逢甲对闭关自守政策的无奈和叹息,那么,“难效前皇复闭关”则体现丘逢甲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了。
“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吴永章 冷剑波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诞辰一百周年  学术研讨会  罗香林  纪念  综述  市人民政府  专家学者  梅州市 
描述:2006年11月11日至12日,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梅州市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梅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承办。与会代表达百余人,分别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以及大陆各省市,主要由罗香林亲属、学生及海内外研究客家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客家农村婚姻家庭稳定性的比较研究:以梅县南口益昌村的调查为例
作者:陈干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农村  婚姻家庭  稳定性  童养媳婚姻  大行嫁婚姻  娶妻个数 
描述:梅县南口镇益昌村位于县城西边16公里,与南口圩场相连。过去的行政称谓有益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益昌高级社、益昌大队(公社化年代)、益昌管理区(公社改镇后),现称为益昌村。由三个自然村落组成:圩下片(含步背、沙岌、上街、下街、三栋、栏干、茶园、洛阳村民小组),
土地伯公的型制与祭祀研究:以高雄县美浓镇为分析重点
作者:张二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  雄县  祭祀  型制   
描述:美浓称土地公为“伯公”,称土地公庙为“伯公下”,在庄头庄尾随处可见。根据笔者田野实察约有380座。它们一般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每个家中长者每天必作的事。家中有婚丧喜庆、子弟赴考、当兵、求职,都得到伯公坛前礼敬,祈求平安顺利。“伯公”是对祖父兄长之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