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252)
期刊(2786)
学位论文(914)
视频(264)
图书(254)
会议论文(74)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252)
期刊 (2786)
学位论文 (914)
视频 (264)
图书 (254)
会议论文 (74)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269)
2014(3627)
2013(854)
2011(839)
2010(754)
2007(203)
2006(112)
2005(49)
1999(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15)
客家研究辑刊(132)
澳门日报(104)
源流(32)
江西社会科学(16)
寻根(12)
声屏世界(4)
客总会讯(4)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新闻战线(1)
[2004-01-16] 蜀辦帥鄉客家論壇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這次活動由四川社會科學院、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和儀隴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儀隴縣是朱德元帥的故鄉,今年是朱德元帥的母親逝世60周年,也是朱德元帥《回憶我的母親》(本文原標題為《母親
闽西客家外迁的两个家族
作者:陈俱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从晚清以迄于近代,陈宝箴、陈立、陈寅恪、陈衡恪(师曾)一家祖孙四人名满天下,为人们所称道;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因此四人全列名于《辞海》,这在我国繁多的名门望族中是罕有其匹的。
[2004-11-22] 客家民俗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廣東梅州市豐順縣彭氏宗祠光裕堂21日舉行客家傳統民俗巡遊儀式,吸引了來自美國、印尼、新加坡及北京、上海等地,近兩萬多名彭姓民眾參加。慶典儀式上展示了一系列原汁原味的客家傳統民俗節目。 (中新社)
闽西客家人的植物崇拜意识
作者:陈弦章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任何一种民俗都不是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也不是一种摆设,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发挥着某些实用的功能,在每一种民俗事项的背后总是有着文化的某种内涵。客家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是农耕社会,农耕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民俗有着很强的地方性、民族性。
闽西客家书画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之探讨
作者:章彬辉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闽西是客家祖籍,长期以来,客家人随着多次南迁的风烟,经历了漫长的居住转移,重建家园和抵卸风险的艰难历程。长期的生产社会实践,自然结晶出了深厚的客家文化。这其中最显突出的是书画艺术。书以载道、书画寄情、书画会友,在客家书画艺术中得以充分体现。自古以来,闽西
客家内部的分解与整合——以武平中山为例
作者:钟毅锋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族群理论认为,族群是个相对概念,我者和他者的界限是随着外界参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客家的这个概念是比较年轻而新近的,通过这个新构建的符号,由客家精英们推动的客家运动正不断融合和整合客家族群,客家这个概念也在慢慢的扩大。有学者甚至提出,客家的概念应超出传统闽
[2004-12-19] 曾大屋:典型客家圍村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該建築物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粵東客籍圍村。曾大屋呈長方形,共進。屋與屋之間有通道及天井相連;圍牆上有排列整齊之槍孔及瞭望孔,圍的四角有更樓和炮樓,用以防禦外敵入侵。北面的圍牆有個入口,門頂作圓拱形,正中的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祠堂位於最後一進排屋的中央,是舉行祭
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
作者:周雪香 陈支平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论及客家地区的教育,不少学者以崇文重教、崇尚教育、尊文尚学等词语予以称颂,并纷纷引用法国传教士赖里查斯、英国人类学家史禄国等人和美国《国际百科全书》的论述来论证客家地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赖氏在其所编《客法词典》序言中写道:在嘉应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
[2004-04-06] 客家「方言島」浮沉巴蜀間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一個沒有地域歸宿的特殊族群,原籍是河南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華
[2004-11-17] 客家文化節贛州開展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報駐江西記者張玲玲贛州16日電】贛州客家文化節大展覽日前在贛縣客家文化城隆重開展。本次展覽從多方面、多角度再現了客家先民走進贛州,在贛州生息繁衍、生產生活,從而孕育形成獨具風釆的客家文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