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73)
期刊(418)
视频(59)
学位论文(46)
图书(31)
会议论文(6)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73)
期刊 (418)
视频 (59)
学位论文 (46)
图书 (31)
会议论文 (6)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568)
2013(215)
2012(289)
2011(239)
2010(227)
2009(118)
2008(131)
2007(40)
2004(10)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56)
南方都市报(72)
深圳侨报(42)
赣州晚报(24)
嘉应学院学报(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装饰(3)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1)
音乐时空(理论版)(1)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1)
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
作者:徐霄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客家  妇女  社会生活  研究 
描述: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
客家妇女的社会生活:族谱记载与田野调查的比较
作者:刘大可  来源:2006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调查  民族社会  社会形态  客家妇女 
描述:本文对客家妇女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查分析。文章围绕客家妇女的理想人生、客家妇女旺盛生育能力之“源”、以夫家利益为重的客家妇女等进行了阐述。
客家妇女:历史人类学视野:以粤东客家地区为重点分析
作者:房学嘉  来源:“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论式多,个案分析少。论题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泛论客家妇女的美德,赞之曰"勤劳"、"勇敢",或叹之曰:天下妇女最辛苦者,莫过于客家妇女为最!二是泛论客家妇女奴仆的地位,如何受到社会的压迫与歧视,在社会中的
趣谈客家妇女的“银簪”(民俗之旅)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居住在以上诸地区的客家人,又多数来自于远古时代北方民族人的繁衍与生息。古时候,由于战乱频繁,为求生存,不少北方的各姓族人纷纷辗转迁移到南方避难。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中原大地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先后出现了两次大批移民南迁高
谈谈闽西客家端午习俗
作者:张佑周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历四月底开始,闽西客家人就开始筹划过端午了。首先,人们要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叶,还要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经济稍好的人家要为孩子们添置夏衣。五月初三开始,人们就忙于包粽子、熬粽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探究中央苏妇女在客家传统文化与苏维埃政权制度互动下的婚姻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探究中央苏区妇女在苏维埃政权框架下教育权益、参政权利的落实,以及她们在苏维埃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进而揭示她们在苏维埃社会
中国闽西(上杭)首届国际客属龙舟文化昨举行 弘扬客
作者:钟德彪 彭莉 张强福 邓招福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昨天晚上,由龙岩市人民政府、省体育局、省海峡文化研究会主办,上杭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闽西(上杭)首届国际客属龙舟文化在上杭开幕。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杨华基、徐正国、韦忠慈、沈能荣,市领导林仁芳、余丽明、张斯良、张秀娟、杨汉章,海外客属社团乡贤吴能彬、邓福恩,来自海内外参加龙 舟邀请赛的代表队成员暨参
客家群舞《绿蓑衣》获“山花奖” 闽西文艺在全国民间文
作者:何志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结果揭晓,我市选送的客家风情群舞《绿蓑衣》荣获民间艺术表演类“山花奖”,是我省唯一获奖节目,全国仅五个节目获此殊荣。 “山花奖”是我国民间文艺国家级最高奖。《绿蓑衣》是闽西客家艺术团青年舞蹈编导 段妤莹创作的,曾在省获奖,并应邀赴印尼、香港等地
客家竹板歌
作者:江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竹板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也是颇受欢迎的民间口头文学。这种歌过去经常由游方歌人(俗称“乞食”)演唱,所以群众也管它叫“乞食歌”。 小时候,记得那是解放前,家乡永定经济不发达,农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所谓“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 晚上听狗叫”,就是当时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什么
客家凉帽绝活尚在前景堪忧
作者:梁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走进布吉甘坑村,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观所倾倒——一家老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初入学堂的孩子,无不秉着一手制作客家凉帽的手艺。从乾隆年代开始的200多年间,凉帽手艺的传承就如同村后的那片单竹林一样连绵不断、枝繁叶茂;就如同当地流传的一首客家山歌所唱:“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