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096)
报纸(6255)
图书(1414)
学位论文(1221)
视频(386)
会议论文(341)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096)
报纸 (6255)
图书 (1414)
学位论文 (1221)
视频 (386)
会议论文 (341)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398)
2014(12015)
2009(694)
2007(354)
2005(81)
2004(125)
2002(48)
2000(55)
1997(18)
1992(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25)
客家(113)
大众文艺(50)
歌海(2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
创作评谭(18)
中州学刊(11)
食品与生活(11)
科技信息(8)
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
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建造技术浅析
作者:赖龙威  期号:第4期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围屋  建筑特征  建造技术 
描述:介绍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建造技术,为今后建筑领域乡土化、多元化提供借鉴和学习之处。
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
作者:罗勇  期号:第7期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客家  传统社会  调控  负面影响 
描述:客家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能有效地调控祖先崇拜对传统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因此,客家传统社会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也总是以传统社会为依存;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与民间信仰
作者:孙庆彬 庞梅 肖起清  期号:第3期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间舞蹈  民间信仰  民俗  桂东南 
描述:狮、舞麒麟、舞春牛、跳禾楼、采茶舞、竹马舞、跳傀僮、打杯舞等,桂东南客家信仰有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等;民间信仰是解读客家民间舞蹈内在精神的钥匙;客家民间舞蹈需要外界的包容,也需要客家人的“文化自觉”。
冠豸风情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资源导刊(地质旅游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情  民俗活动  民俗文化  客家 
描述:冠豸山地区的客家民俗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这里有“天下第一龙”之称的姑田游大龙、“乡村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还有游花灯、犁春牛、烧炮、游大粽等近20种民俗活动在这里代代相传,被誉为“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宝”。
客家:千年流徙的文化圣火:迁徙的客家,生命的旅行
作者:李立  期号:第11期 来源:民族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系意识  中国  文化研究 
描述:神循环。
客家宗族的仪式文化:以客家古村白鹭村祠堂仪式为例
作者:钟海清  期号:第6期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宗族  仪式  教育意义 
描述:借鉴意义。
广东大埔地区客家音乐探析
作者:林剑  期号:第24期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大埔县  客家  音乐  汉乐 
描述:广东大埔是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客家音乐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在研究传统音乐,尤其是传统汉乐演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客家围屋的生态特色--江西龙南县客家围屋佣景研究
作者:汪颖  期号:第1期 来源:华中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龙南县  客家  围屋  生态观念  自然环境 
描述:龙南县地处赣粤边界,为客家聚居区之一,造就了其特有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特别是孕育了当地造型奇特,功能齐备,建筑精巧的客家围屋.在较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围屋的物理特征,设计理念,构造制式和使用功能,探寻中国古代"顺应自然"及其原始自发的生态观念.
台湾客家茶文化与文学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客家  茶文学  茶文化  客家茶 
描述:是不可一日或缺的饮料,而客家人更是喝茶的民系。客家人为华人社会中一支优秀且出色的民系。数百年来,深受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客家人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如此的族群特性,在饮食习惯的表现上
谈泛台湾客家认同─1860-1980年代台湾「客家」族群的
作者:陈丽华  期号:第48期 来源:台大历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客家  泛台湾客家认同  族群  知识阶层 
描述:,但筆者懷疑,這一概念可能過度化約了歷史,它一方面忽視了「泛臺灣客家認同」和現代族群想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機制,另一方面也混淆了前近代至當代人群分類觀念的差異。因此,本文試圖探究十九世紀後期至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