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门拳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
作者:宋宜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字门拳 技术 客家文化 调查 对策
-
描述:自身发展的视点来看,作为129种拳种之一的南派拳系,始终处于一种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的态势。这是对字门拳独具特色的技术风格的漠视、更是忽略了其背后承载的客家文化的历史作用。基于此,作为字门拳的习练者和继承人,有必要对字门拳进行研究。首先对字门拳的历史、技术、以及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在历史概述中,分析了字门拳的内家拳归属,字门拳拳名的由来,字门拳的拳歌、拳谱,字门拳的代表人物等。在技术研究中,字门拳的“八素”、“内三合、外三合”、拳架和攻防理念与其它众多拳种一样,具备并体现出了中华武术的共性,同时其有别于其它拳种的个性,不单单是其拳名的“别出心裁”,更是体现在“柔、轻、快”,松柔似太极,快速却不逊于通臂。文化归属的研究中,字门拳文化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要素,着重研究字门拳与客家文化的联系。...
-
对客家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廖开顺
搞好客家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客家工作理念。地方客家工作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政府主导为主,运用公共资源,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并取得海内外客属广泛支持和认可的一项事业性工作。三明市筹办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工作就是以客家工作的模式进行运作的,但是,筹办“世客会”只是一
-
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
-
作者:冯光钰
来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
-
关于深化客家研究的思考
-
作者:蒋炳钊等 中化炎黄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燕京国际访华艺术研究会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关于深化客家研究的思考
-
对建筑地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作者:杨怡楠 吴悦 李雪玲
期号:第7期
来源:山西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特点 地域性 可持续发展
-
描述:首先对客家的居住文化作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地域材料与传统技艺、生活方式的特点,最后叙述了客家土楼的影响与启示,从而促进中国居住建筑的良性发展。
-
台湾设计教育的思考与文化感怀
-
作者:田威
期号:第9期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设计教育 传统文化精神 台湾社会 文化感 客家文化 教学实践 技术学院 包装设计 合作交流 视觉传达设计
-
描述:二00七年春夏之交,我受学校委派前往台湾亲民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与技术合作交流。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行走在学校还是所到其他之处,听到最多的是关于文化的议题;感受最深的是
-
赣南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
-
作者:郭起浪 钟美珠
期号:第52期
来源:中国市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和谐文化 建设
-
描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大任务。我们要积极响应十七大发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号召,推进赣南和谐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
客家廉洁文化的意义与演进的思考
-
作者:柯华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复兴 廉洁文化 文化反腐 客家精神 制度
-
描述:又是制度之母,由此从文化到制度,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演进路径,也是反腐败制度化的结果。这帮助了客家文化应对时代挑战,并同时焕发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
-
安贞堡客家文化审美寓意的解读与思考
-
作者:黄道宾
期号:第1期
来源:三明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贞堡 客家文化 建筑艺术 装饰艺术 风情民俗 艺术创作
-
描述:安贞堡是客家人来到永安后结合本地实际兴建的围龙屋式的建筑。它作为客家文化的艺术载体,不论是其完美的外在建筑艺术,还是精美的内部装饰艺术,都寄托和隐含了广博深远的客家文化。通过解读安贞堡也为当代区域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
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
-
作者:陈建民
期号:第4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民俗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杨成志 跨文化问题 徐松 国语 边缘科学性
-
描述: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张东荪的《知识和文化》,都有不少地方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内容,材料丰富,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四十年代,我国一些语言学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调查少数民族的语言和社会。罗常培先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语言与文化》(1950)。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广泛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建国以后30年间,我国一直处于思想禁锢年代,而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有极大的风险性。那时侯,
上页
1
2
3
...
6
7
8
...
50
51
5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