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浓镇:客家风情美而浓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原乡缘文化村
美浓镇客家擂茶馆
美浓镇客家菜馆
清乾隆元年,一批屏东的客家人在林丰山兄弟带领下,来到灵山下的平原上开垦,因这里“地处山明水秀之间而取弥,居民皆务农而取浓”(一说是美浓镇因开垦之时经常烟雾弥漫),故名“弥浓庄”。他们在此立碑开庄
-
擦亮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块金字招牌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南方日报评论员
编者按《南方日报》12月24日南方论坛专栏刊登题为《擦亮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块金字招牌》的评论员文章,阐述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梅州正式挂牌,对推动梅州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文化名城乃至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创新岭南文化等的重要意义,指出梅州全方位加强文化
-
梅州客家文创产业迎来很多机遇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问策
采访对象:谢 宇波,
 1972年生于梅县,此次
客家文博会“北京馆”策
划人。北京图文天地文
化集团董事长,中国书画
收藏家协会理事、副秘书
长,北京梅州商会常务副会长,梅州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梅州客家梦工厂文创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公司集团总部位于北京
-
莫让客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笔谈】
陈季冰
作者陈季冰,上海市徐汇区人。著名媒体人,《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本文选自其“乡野文化记忆碎片·之三”《 系客家人》。
提示:客家文化它不像书法、昆剧或徽派建筑、杨柳青年画那样,属于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门类;它实际上是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它的保护和传承也只可能融会于日常生
-
穿越历史烟尘的坚守 ——领略宝岛台湾的客家风情
-
作者:赵新兵 陈键兴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从南部的高雄、屏东,到中部的嘉义,再到北部的台北、苗栗、新竹、桃园,踏访了许多传统的客家人聚居的村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村舍、市井与庙宇之中,领略着充满魅力的客家风情。
纯正独特的客家
根脉据史料记载,清初内陆人士赴台还是零星开发,直到清朝中叶以后,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才大规模渡海入台。
-
客家祖地架鹊桥两岸百余青年牵手喊出好爱你 七夕,我们牵手客家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传真】
核心提示:
●海峡两岸七夕牵手会,作为福建《海峡导报》策划的品牌活动,连续十年成功举办,获得了两岸各界高度认可,从2008年起,接连四年被国台办和福建省委外宣办评为“重点交流项目规划”、“福建省对外民间交流重点项目”。本届七夕牵手会“客家好爱你”特别活动
-
扮靓家园彰显特色 建设令人向往的客家乡村
-
作者:谢航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编者按:在4月24日举行的梅州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与会的市、县、镇、村干部进行认真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市住建局局长谢航和市林业局局长凌松宏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现将其发言文稿
-
让客家古村落成为世界客都的又一标杆 ——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曹利祥为梅州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钟小丰摄)
●本报记者罗娟娟钟小丰
人物简介:曹利祥,男,1956年9月出生,广东大埔人。现任中共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长期从事出版、文艺管理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既第二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
-
抓基础,树品牌,文化事业步步高 我市被授牌为国家级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东省晋京献礼演出的剧目《桃花雨》由我市创作排演。(古礼贤翁尚华摄)
[辉煌十一五]
回眸“十一五”,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大力挖掘整合客家文化资源,5年间,公共文化服务亮点频现,文化艺术创作好戏连台,客家文化旅游产业进
-
五华老画家温治邦当过中学音乐、美术、物理老师,小学校长,做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温治邦和他的版画作品
温治邦的版画作品
【七彩人生】
●本报记者李少凤特约记者万自明
“刀笔颂神州”,这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已故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古元生前给我市五华老画家温治邦的题词。日前,温治邦成功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土生土长画家行列中,他是当今唯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