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53)
期刊(3617)
学位论文(1060)
图书(780)
视频(212)
会议论文(211)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53)
期刊 (3617)
学位论文 (1060)
图书 (780)
视频 (212)
会议论文 (211)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6)
2014(4941)
2013(966)
2012(1030)
2011(1003)
2010(820)
2009(452)
2008(436)
2007(236)
2006(13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38)
闽西日报(641)
音乐时空(8)
广播与电视(6)
艺术探索(3)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设计学报(1)
桂海论丛(1)
现代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作者:刘达志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化  教育文化  客家精神 
描述:进程中的梅州教育文化既要弘扬客家传统教育精神,又要突破经济落后的瓶颈。
岭南客家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研究
作者:谢国栋 罗春娜 戴春平 杨党校  期号:第10期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客家  客家文化  源流关系 
描述: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又因其发展的地域性显示出独特的多样性。论文在岭南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重要源流的基础上探寻两者的关系,以"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相似性,以"客家古邑"河源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差异性。
梅州的教育文化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文化  梅州  岭南地区  新中国成立  东北地区  文化之乡  客家人  嘉应州 
描述:人文秀区”。这种文教昌盛,一枝独秀的态势,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故此,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
文化的遗韵 精神的空间
作者:邵银 李嘉华  期号:第7期 来源:建筑科技与管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楼  建筑空间  造型特点 
描述:架下的功能、空问结构、装饰、建筑意蕴的探讨.揭示建筑空间中客家人的审美思维和土楼文化的精蕴。
赣州市红色旅游综合开发研究
作者:易弘键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综合开发  赣州 
描述:政策下,赣州市应该准确把握时机,转变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思路,以红色旅游开发为核心,构建红色旅游综合开发的模式和结构体系,指导和促进赣州红色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赣州旅游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西客家农业有限公司油茶种植项目商业计划书
作者:王晓飞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油茶种植  商业计划书  财务分析  风险防范 
描述:的亩产量;分析了项目面临的政策、法律、市场、经济、管理、技术风险的防控措施,技术风险是本项目最大的风险,应着重防范。论文的结论是:油茶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本项目投资建设可行。
从北闽南客政治轮替看桃园县客家族群的政治参与
作者:黄宝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闽南  族群  政治参与  南北轮政 
描述:,族群關係從閩客對立到多元族群。
三、北閩南客政治輪替在國民黨與宗親地方派系互為依恃的關係下,影響桃園地方政治數十年;政治民主後,政治資源的競爭,從族群分配的因素,轉為政黨對立的局勢,南北輪政默契
丰湖书院重建宜突出人文内涵可建设客家博物馆,打造西湖客家文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贺伟军 惠州学院老校区搬离原址后,腾空了校舍,市政府准备在原址重建丰湖书院,并广泛向市民征求意见。丰湖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如何把丰湖书院合理开发,将其乃至西湖打造成全新的文化休闲娱乐景点,又不失其原有的历史人文内涵,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长期以来,惠州一直是广东客家地区经济、文化
网络,将是今后客家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周建新 在互联网时代,客家文化势必将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方式及精神风貌。不可否认的是,在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客家族群建构的过程中,网络也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网络传媒技术对于客家文化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互联网上以客家文化、客家族群为主题的论坛、网站
客家文化的自觉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编者按 广东是中国客家第一大省,拥有近3000万客家人。而客家文化作为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之一,研究者历来众多。在广东本地更不乏长期孜孜不倦致力于其中者。本期向读者介绍两部由广东本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梳理客家文化的学术著作,希望了解客家文化的读者,或许可通过这两部著作,窥一斑而略知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