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7)
期刊(148)
图书(112)
学位论文(21)
视频(5)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7)
期刊 (148)
图书 (112)
学位论文 (21)
视频 (5)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5(11)
2014(233)
2013(33)
2012(41)
2011(39)
2010(27)
2009(24)
2004(2)
1999(1)
199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91)
台声(5)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
大众文艺(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华章(1)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才智(1)
南平师专学报(1)
论台湾歌谣及其流变
作者:李熙泰  期号:第2期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南人  艺术特点  客家歌谣  方言土语  高山族  历史背景  主题  口头传唱  地方色彩  节奏 
描述:究前景。
重视闽台区域文化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骆沙鸣  期号:第Z1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台区域文化  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  台湾当局  闽南文化  努力方向  客家文化  福建省  民间艺术  海峡西岸经济区 
描述:闽台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闽台方言与汉语规范化教学
作者:洪友云  期号:第6期 来源:理论学习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州、宁德等地区。换句话说,在闽台两省除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和两省汉语中的客家方言以外,几乎都可以划入闽台方言之列。分布于两省广大地区的闽台方言,其使用人口大约在3200万以上(据统计,台湾省内的闽南方言使用人口为1200万)。此外,闽南方言还分布于浙江南部和广东东部,包括潮阳、汕头地区和海南岛。
歌谣:客家人开发台湾的文学反映
作者:罗可群  期号:第3期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台湾  开发  客家人 
描述:“以诗证史”是中国文史研究的传统。本文以客家歌谣为例,论证客家人开发台湾从“流寓”到“深根”的历程: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由盲目变为自觉,他们既不会忘记根在大陆—唐山,更是眷恋自己流血流汗、辛勤开垦的台湾。同时分析客家人早期开发台湾的艰辛,并表示笔者能早日到台湾进行实地调查的愿望。
汪毅夫与闽台文化研究
作者:刘大可  期号:第1期 来源:东南学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台文化  汪毅夫  文化研究  民间信仰  闽台两地  台湾文学  闽台社会  闽江流域  牡丹诗  中华文化 
描述:福州市白马河畔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是闽台文化研究的一个重镇。汪毅夫先生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台湾近代文学丛稿》、《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台湾文化概观》、《台湾社会与文化》、《客家民间信仰》、《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中...
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妇女的革命斗争生活-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
作者:周晓平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歌谣  客家妇女  革命斗争  改编 
描述:苏区红色歌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用来鼓动与宣传广大苏区人民参军参战的有力工具。在这场革命斗争中,客家妇女以其昂扬的革命斗志、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参加了这场运动并结合喜闻乐见的客家山歌,改编与创作了不少红色歌谣。客家妇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台风俗
作者:林嘉书  来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闽台风俗
闽台民俗风情
作者: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编  来源:厦门:鹭江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闽台民俗风情
论太平天国歌谣与客家山歌
作者:李惠娟  期号:第4期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天国歌谣  客家山歌  太平天国运动  客家文化  客家方言  革命精神 
描述:太平天国歌谣是指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参与者所创作并积极传播的大量带有鼓动色彩的诗句。客家山歌是指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在山地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风格特异的民歌。本文试图从太平天国运动与客家传统文化精神、太平天国歌谣与客家山歌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和韵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渊源和内在的联系。
闽台客家傀儡戏的传承与变迁
作者:赖登明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台客家  傀儡戏  渊源与流变  艺术特征  现状传承 
描述:厚的驱邪祭典功能。本文旨在探讨闽台客家傀儡戏的传承与变迁,挖掘闽台客家傀儡戏的艺术特征,揭示闽台客家音乐文化因缘,加深两岸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促进两岸傀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