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山歌要创新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惠州东江客家山歌素有 “九腔十八调”之称,是惠州客家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民间歌谣。它继承《诗经》“比、兴、赋”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具体来说,可分为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哭嫁
-
打响客家文化旅游品牌
-
作者:曾焕阳 谢文丰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河源讯 (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谢文丰)昨天是五一黄金周第5天,记者从河源市假日指挥中心了解到,1到5日,该市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3.7%。黄金周首日,全市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30.45%,实现今年五一旅游黄金周开门红。$$今年五一黄金周
-
两岸要共同推广客家文化:台湾客家乡亲昨赴龙岩“寻根”
-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导报讯(记者兰文张向阳文/图)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在中秋节后一天的月圆之夜,来自台湾的148位客家乡亲便在重要的客家祖籍地龙岩,与故乡人把酒话月。
昨日下午,台湾客家乡亲赴龙岩永定参观了土楼,不少台湾乡亲啧啧赞叹:“太神奇了!”台湾代表团团长、中国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饶颖奇对土楼建筑中的
-
廖宏育一家将登台唱客家山歌深圳客属恳亲大会发来邀请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每次唱起客家山歌,廖宏育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本报记者温 舒摄
“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变了,现在能唱原生态客家山歌的人不多,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挖掘、保护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说这段话时,惠州市歌舞剧团原演员、58岁的廖宏育显得激动而焦虑。他不到20岁加入专业剧团演唱客家山歌。他感叹道,
-
“姐妹花”编客家山歌颂生活唱了40多年山歌的杨圣玉杨来珍最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姐姐杨圣玉在舞台上演唱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陈秀峰 摄
祖籍河源市龙川县的杨圣玉、杨来珍姐妹俩,从10多岁起就开始唱客家山歌,如今40多年过去了,退休后的姐妹俩重新加入到演唱客家山歌的行列中,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也为弘扬这一本土文化艺术发挥着余热。
妹妹杨来珍
自编自演山歌赞陈江颂
-
客家山歌唱响香港大舞台香港回归10周年专题报道从惠州走出去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香港音乐人李志雄夫妇。 本报记者朱金赞 摄
编者按: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的10年,是惠港两地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的10年,是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的10年。10年来,惠港两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互动取得丰硕成果。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以“惠港互动”为主题,本报从
-
香浓无华客家菜 原汁原味 粗料精作 口味咸肥香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酿豆腐
秘制清蒸鸡
焖鱼
白切肉
酿猪脚
属于东江流域的惠州市,是客家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客家菜“争相斗艳”的地方。客家,听起来古色古香的字眼,字里行间积聚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惠州的客家酒楼非常多,喜欢吃客家菜的也不全是客家人。在惠州众多的客家菜馆里,记者就见过许多外地人也
-
冯大利四角楼住过“一家”300口位于惠东白花镇田洋村,是迄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冯大利四角楼外景。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古围屋墙上有不少图案。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罗日新 邓晓君 摄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 “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5752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为止
-
“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离不开惠州惠州旅游资源获8个协办城市代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嘉义庄客家民居。特约通讯员黄伟光 摄
12月8~9日,由广东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局、福建省旅游局主办,梅州市人民政府、惠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梅州、惠州、深圳、河源、韶关、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三明等8个城市旅游局共同协办的粤赣闽 “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活动,在梅州和我市举行。活动的第二天
-
客家妇女做布鞋
-
作者:温云远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做双布鞋千万针,缝缝密密真苦心,出哩几多手指血,拗断几多绣花针。”这首《做双布鞋难打难》的客家山歌道出了过去的客家妇女“手纳‘千层底’,寒夜打布鞋”的劳苦艰辛。
传统的手工布鞋穿在脚上松软舒适、保暖御寒、除汗去臭,走起路来又轻又快,稳稳当当, 特别适合走在乡村小路上,令人爱不释脚,然而做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