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家族碑刻分析清代粤东宗族运作与祠堂管理
-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 碑刻 祠堂 宗族
-
描述:本文以家族碑刻为例,探讨清代粤东地区的祠堂兴修、宗族偿产的创立、日常管理与运作等问题,从而窥探宗族制度在清代粤东地区推行时若干实际运作情况.
-
土楼流变与家族礼制
-
作者:萧春雷 张力智
期号:第2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无论方楼、圆楼还是五凤楼,每一座土楼,都是由生土夯筑成的固若金汤的堡垒,大门厚实,高墙上留有枪眼,楼内有水井和谷仓,遇到围攻可以坚守数月。土楼的另一个特点是聚族而居,往往一个家族上百丁口在其中传宗接代,生生不息。事实上,土楼就是有永久居民的大型堡垒。 堡垒就是堡垒,哪怕再豪华再科学,生活在其中也不会很惬意。
-
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
-
作者:谌华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族群认同 族籍 畲族
-
描述: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
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
-
作者:谌华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
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上):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
-
作者:刘晓春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 南部地区 客家 家族制度 个案研究 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文化
-
描述:在中国大陆学者看来,家族是自宋明以来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制度体系,认为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敬宗收族,人们实际用来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置族田。祠堂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祠堂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宗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达到收族的目的。而且认为所有
-
客家家族传说的人类学解读:广西玉林黄峭山传说的个案调查
-
作者:项萌
期号:第6期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族 客家 传说 田野调查 人类学
-
描述: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黄氏客家家族村落家族传说的剖析,考察家族传说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表明:客家家族传说在日常民俗生活中发挥着强化家族内部的血缘观念和集体记忆的作用;家族传说折射出中国上下层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家族传说的传承,家族精英发挥了传承、阐释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作用。
-
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下):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
-
作者:刘晓春 周建新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 客家文化 家族制度 祠堂 族谱 祭祖仪式 家族权力
-
描述:从宋初开始,民间就纷纷建祠、置田和修谱,希望通过祠堂、族谱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族人,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借以敬宗收族,重建家族制度。①在富东,罗李两姓三族几乎都在明末清初时期完成了一整套家族制度和规范的建设。
-
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的比较研究
-
作者:边秀梅 姜苏卉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畲族 音乐文化
-
描述:客家先民和畲族先民都生活在赣闽粤交界的山区,唱山歌是客家和畲族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其比较研究对促进客畲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
-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先民 畲族先民 联合斗争 交流融合 新格局
-
描述:成了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在这一新的格局中,畲族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同时也孕育催生了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
客家与畲族早期关系史述略
-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3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先民 畲族先民 冲突 合作 相互融合
-
描述:,他们之间的融合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一时期畲、客的大联合和以客家为主导的相互融合,为客家与畲族早期关系史写下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