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67)
期刊(181)
视频(61)
学位论文(24)
图书(13)
会议论文(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67)
期刊 (181)
视频 (61)
学位论文 (24)
图书 (13)
会议论文 (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282)
2013(179)
2012(243)
2011(206)
2010(195)
2009(105)
2008(119)
2007(29)
2006(20)
2005(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95)
闽西日报(198)
赣南日报(67)
惠州日报(53)
三明日报(39)
东江时报(3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
今日科苑(1)
椰城(1)
牡丹江大学学报(1)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在梅州举行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艺术节  梅州市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客家  广东省人民政府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中国国民党  副省长 
描述:本刊讯 2012年11月23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梅州市委、市政府承办的全球客家乡亲的盛会一一“首届客家文化艺术”在梅州市梅县文体中心正式拉开序幕。
开发对台文化旅游刍议
作者:郭文  期号:第1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如妈祖朝觐、武夷仙境、福建土楼、鼓浪琴岛等文化旅游产品已经逐步推向台湾旅游市场。福建土楼文化旅游、武夷山旅游文化、湄洲妈祖文化旅游、泉州旅游
惠州东江客家文化美食开幕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为期20天的 “第九届东江客家文化美食”日前在惠州康帝国际酒店拉开帷幕。据了解,此次东江客家文化美食将由康帝酒店中餐资深行政总厨与拥有丰富经验的客家菜烹饪客座厨师共同掌勺,所做的东江客家美食
两岸在武平联办海峡客家旅游欢乐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8月28日,龙岩市政府举行2014年清新福建·海峡客家旅游欢乐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定光文化旅游新闻发布会,披露本届欢乐于9月8日至10日在武平举办。活动将重点打造并推出梁野山景区和定光佛祖庙景区,体现“定光佛缘牵两岸,客家旅游聚梁野”的内涵。据悉,此次欢乐是龙岩旅游的重点品牌项目,自2003年
客家俗与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之比较研究——以桂东客家“二月二
作者:吕红艳  期号:第4期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二月二”  壮族  “三月三”  比较研究 
描述: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们特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对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日的本质意义和习俗信仰功能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中发现人类文化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并认识民俗节日背后深层的信仰观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橙为媒 相约赣州:记第三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
作者:周圆圆  期号:第46期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公害脐橙  赣州市  脐橙产业  江西省  文化广场  客家文化  气候宜人  赣南  矮牵牛  万寿菊 
描述:在江西省赣州市南门文化广场,园林工人正把盛开的杜鹃花放进路灯上安装的花架。为迎接第三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的到来,市园林局用矮牵牛、万寿菊、杜鹃等鲜花扮靓南门文化广场和市内主要道路街道,中心城区被装扮一新。这里的气候宜人、人民热情、街道整洁、脐橙香甜,这里就是
广东清明 岭表寻春
作者:凌远清  来源: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广东清明 岭表寻春
桂东客家“二月二”
作者:吕红艳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地方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贺州  客家  “二月二节” 
描述: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对桂东客家地区———今贺州地区二月二习俗的内容、特征展开初步探讨。从中发现桂东客家二月二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及民系的特征,并具有较大的节日、饮食文化等民俗旅游开发价值。
洛带水龙:客家人的“泼水
作者:邓锦琳 冉玉杰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西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舞龙  客家精神  西部  娱人  泼水节  传说  龙头  娱神  概念 
描述: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蓝大将军”的展演与变迁
作者:陈文红 杨成弋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蓝大将军节”  展演  变迁  文化认同 
描述:化展馆建设,使之成为传承的载体;在畲族小学开展乡土教育、适当嵌入本地畲族文化内容,实现对下一代的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联络外出发展的乡贤,争取他们对家乡的支持以实现蓝村畲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