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人的“木屐情结”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现时仍然可见到并在摆卖的各式各样的木屐
[物产]
木屐,简称屐,即两齿木底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通过中原人南迁带到南方客家地区的产物。因粤东地区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如今春夏时节,粤东客家地区不少人仍会穿着木屐穿行过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梅州老街凌风
-
略论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与客家情结
-
作者:朱银锦
期号:第4期
来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客家情结
-
描述: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其浓郁的客家情结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在理论方面,他力倡“新派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在诗歌创作上,他继承粤东客家文化传统,有意识地以客家方言入诗,并顺应时代潮流,将新观念融于诗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诗风。
-
武陵山片区明代金石碑刻所见土家族土司的“中华情结”
-
作者:成臻铭
期号:第1期
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明代 金石碑刻 土司学 中华情结
-
描述:展示了土家族各土司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机关连的“中华情结”的聚积及变化过程.在明清易代之际,它对旧朝是“情结”,对新朝却是“症结”.基于土司学所做的此项研究,对于客观地评价我国土司及英文化具有启迪意义.
-
武陵山片区明代金石碑刻所见士家族土司韵“中牮情结”
-
作者:成臻铭
期号:第1期
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明代 金石碑刻 土司学 中华情结
-
描述:展示了土家族各土司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机关连的“中华情结”的聚积及变化过程。在明清易代之际,它对旧朝是“情结”,对新朝却是“症结”。基于土司学所做的此项研究,对于客观地评价我国土司及其文化具有启迪意义。
-
民族关系问题简论
-
作者:廖杨 覃卫国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理论 民族问题研究
-
描述:协调。民族利益或权益的非均衡和谐是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质是包含民族利益或权益在内的民族文化失衡。解决我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中的非和谐因素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
香港乡贤林峰的客家文学情结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虽然居住在香港,但对家乡蕉岭却有着深深的情结,不仅经常写到家乡的山水人文,而且经常回到蕉岭,与家乡的文学界人士一起,研究文学,传播信息,推介客家文学,在香港和蕉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两地的文学发展作出不懈努力。他就是香港诗词学会会长、世界蕉岭诗书画人联谊会顾问林峰。
回乡寻找
-
书稿编审中的民族称谓问题
-
作者:邱立
期号:第3期
来源:大学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今民族 苦聪人 纳西族 中央民族大学 族称 魏晋南北朝 维吾尔族 民族类图书 历史沿革 客家方言
-
描述:书稿编审中的民族称谓问题邱立编审民族类图书,必然遇到民族称谓问题。我国民族众多,繁衍交融,族称、族源较为复杂。为此,必须了解我国各族族源及族称的历史沿革,上自先秦,下至明清,直到现代。换言之,作为民族图书编辑或审读者,无论如何都应对我国古往今来的民族...
-
粤东客家人的教育情结
-
作者:肖君
期号:第7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客家 重视教育 客家人 教育事业 中学 梅州市 读书 兴宁 田家炳 港澳同胞
-
描述:五彩缤
-
从教育情结看客家精神
-
作者:陈振中 唐德海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教育情结 客家精神
-
描述:神。
-
乡村中国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想象
-
作者:赵娟
期号:第2期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情结 乡村情结 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方式 乡土中国 乡村社会 传统文化观念 审美情趣 都市生活 文化心理
-
描述:客家的振成楼,这些民居建筑规模庞大,装饰精致,传统意蕴浓厚,没有强大的财力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其建筑水平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在乡土的建筑活动中,建筑起来的不仅仅只是器物层面的建筑,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活理想和文化观念,商人们借助自身充足的财富、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传统的审美情趣把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种植在中国的乡村。乡村走出的政治官僚在高居官位、春风得意之时常常不忘“衣锦还乡”、祭拜祖先,仕途挫折、厌倦官场常以“告老还乡”为名义,返回乡村安顿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乡村中国成为最具有慰藉的心灵居所。乡村隐逸一直也是文人、知识分子仕途不进的生存选择。可以说,乡村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完整的文化载体,是商人、官僚、士人的心灵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