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歌谣研究的硕果——评《广西客家山歌研究》
-
作者:阳晓儒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客家歌谣 广西客家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历史演变 生存发展 文明进程 研究方法 相互影响
-
描述:人类学的研究广度深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客家的源流、迁徙及历史演变,前人曾有专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究。但是,对客家
-
消失的客家乡村物具
-
作者:吴德祥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客家乡村中处处还可看见许多颇具传统特色的家用生活物具,如石磨、碓、砻、石臼、饭箪、陶壶、竹筒茶壶等。如今,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物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具的更新已基本消失了,即使保存少量的一些也被废弃在杂物堆里。这里介绍几种过去常用的乡村物具。石磨
&n bsp; 石磨由两个石
-
思想的快乐与忧愁
-
作者:笑歪歪
期号:第18期
来源:中学生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快乐 真人秀 电视台 节目 绝食
-
描述:呀,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 小毛:“是呀,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是,为了买这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笑歪歪: 1、形式与实质哪个更重要,一旦把这个问题放在现实的问题
-
石壁寻根与客家族群研究中的血缘观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廖开顺
地处闽赣交界处的石壁地区(今宁化县石壁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孕育客家族群的最重要地区,因而被誉为“客家祖地”。在20世纪后叶的世界客家族群认同运动中,石壁成为海内外客家寻根谒祖的朝圣地。笔者曾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客家“寻根”首先是血缘寻根的观点(但笔者并不否认客家寻根同时是文化寻根,而且是更重要
-
山歌为媒共联乡谊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记者林琳、通讯员蔡雨珊报道:山歌为媒叙友情、联乡谊,近日,有“龙岗客家山歌王”之称的巫云瑞等山歌爱好者奔赴东莞凤岗,与当地山歌团体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如何更好地弘扬山歌文化。
在凤岗交流期间,当地的客家山歌团队介绍了发展历史、现状,并对如何更好地把山歌传承下去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要使山歌能唱出
-
试论客家先民与闽粤赣山区畲民的关系
-
作者:郑树钰 连传芳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汉族是中原华夏族不断与其他民族接触、融合而发展成为我国主要民族的,而客家作为汉民族共同体内的一个支系,也同样在南迁的过程中和其他民族不断地融合同化,并最终在闽粤赣交界区形成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问题上,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应在宋代特别是南宋
-
论客家山歌“唱与腔”的传统音乐文化意义:以铜鼓客家山歌为例
-
作者:李广贞 钟璟
期号:第5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铜鼓客家山歌 “唱与腔” “言与声” 润腔” “情感与修养” “自娱与娱人”
-
描述: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修养、自娱与表演等又共同印证了传统唱与腔的特征。
-
浅谈民族文化与坭兴陶的结合与运用
-
作者:李燕
期号:第7期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坭兴陶 作品 民族文化
-
描述:有独钟,优喜爱把广西壮乡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坭兴陶上,本文就民族文化与坭兴陶的结合与运用浅议几点心得。
-
龙川佗城承载2200余年沧桑 南越王赵佗引导中原人与南越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佗城的考棚。
佗城内修缮一新的学宫。
龙川孔庙大钟。
越王井至今保存完好。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关于赵佗龙川故城究竟在双江牛颈岭上还是佗城的学术讨论在广东省史学界激烈地进行着。10多年过去了,这场争论的最终答案已经勿庸置疑。从那时起,广东省的龙川县,就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
夏同龢与丘逢甲的交往:以诗作与题字为证
-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3期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同龢 丘逢甲 交往 诗作与题字
-
描述:祖籍贵州麻江的清末状元夏同龢与台湾诗人、抗日志士丘逢甲相识于潮阳,重聚于广州。在他们交往期间,留下许多诗作与题字。这些诗作与题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可勾勒出他们交往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