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821)
期刊
(716)
学位论文
(279)
视频
(160)
图书
(44)
会议论文
(1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821)
期刊
(716)
学位论文
(279)
视频
(160)
图书
(44)
会议论文
(17)
按年份分组
2015
(160)
2014
(929)
2013
(159)
2012
(199)
2011
(176)
2010
(157)
2008
(82)
2007
(37)
2006
(25)
2005
(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449)
客家研究辑刊
(39)
嘉应学院学报
(34)
中国监察
(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职大学报
(1)
边疆经济与文化
(1)
惠州学院学报
(1)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1)
教育
(1)
相关搜索词
客家文化
实践活动
和谐
实践
教育思想
梅江区
客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
宗教思想
本科专业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
教育史
研究
客家史
历史功效
教育规模
整合
教育习俗
福建福安
清代台湾
迪亚
客家土楼
福建省厦门市消毒站
客家廉洁文化
客家民居
盖尔曼西岛规则
多角度
渔翁鹤发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思想教育】搜索到相关结果
39
条
广东省客家学重点研究基地落户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作者:
夏远鸣
期号:
第2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基地
客家学
广东省
研究院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
省教育厅
普通高校
描述:
2007年6月,广东省
教育
厅下达文件,正式批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段]
黄遵宪与中日文人笔话
作者:
张应斌
期号:
第1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笔话
发现
中日文化交流
描述:
中日文人笔话是近代东亚原始的国际交流状态下的产物。黄遵宪使日时期产生了不少的笔话,这些年来笔话不断有新的发现。笔话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一批文化成果;笔话中闪现着间谍的身影,但黄遵宪经受了间谍事件的考验。笔话对于研究黄遵宪的
思想
、创作,对于研究19世纪末期中日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试论客家先贤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
王予霞
期号:
第1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近现代文学史
客家诗人
民间文化
诗歌创作
黄遵宪
梁启超
丘逢甲
新文化运动
李金发
描述:
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著述中浮现着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的
思想
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民间文化。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现代功能进行阐发与张扬,利用民间歌谣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1899年,梁启超提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从本土走向全球的客家文化策略
作者:
陆启光
期号:
第2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文化史
描述:
文化,可从这样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是人化,二是化人。人化,就是客体所承载的主体意义,主要是指人对非人因素的影响。化人,就是现时文化及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广义的
教育
。
“入世”对梅州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以工农业为例
作者:
刘庆琴
肖文评
期号:
第2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梅州
经济发展
中国
农业
人文优势
侨乡
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及对策
机遇和挑战
“入世”
描述:
关于梅州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往学界进行了一些探讨,大家都意识到到梅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一方面大家认为梅州具有发展经济的丰富资源、人文优势和侨乡优势,另一方面梅州又存在观念落后、交通不便和小农意识
思想
浓厚的缺陷。本文主要从工农业方面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梅州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客家文化背景下幸福梅州软实力建设三题议
作者:
徐春根
期号:
第2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背景
梅州
幸福
客家
软实力
交通基础设施
优秀传统文化
基础性作用
描述:
平衡等,也包括软件建设如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法治意识与科学人文素养、发展
教育
、提升人们道德境界等等;同时,幸福梅州建设需要梅州人民的广泛参与,以及有关方面如海内外、市内外乡贤等的大力支持;幸福梅州建设不能无视客家文化背景,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清末民初一个粤东地方读书人的历程:以罗师扬(1866—19
作者:
梁敏玲
期号:
第1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读书人
清末
个案
粤东
初一
清季民初
政治机构
种地
描述:
清季民初,有大量的读书人长时间在地方活动。他们大多在清末考取或捐纳了一定功名,却不足以谋得较高的官职,通常只是充任地方上的塾师。这类人士到了民国也往往只在当地的政治机构中任职。他们长期从事
教育
,并活跃于种种地方事务之中,在当地影响深远,而他们的一生,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局。
诗情依样竞须眉:十九世纪三位著名客籍女诗人及其诗作述评
作者:
吴福文
期号:
第1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九世纪
女诗人
述评
诗作
诗情
客家妇女
受教育机会
纯文学
描述:
旧时客家妇女以持家勤劳贤慧而获得普遍好评,在山歌创作方面的天赋也让文人学士大为折服,但她们在纯文学上的建树和成就,却以受
教育
机会不多和早婚及婚后持家劳顿而无力学业,因而与别的族群妇女一样,历来远不及男子。然而,若以本不甚风光的客家诗坛景象观照,文祚闲
温流:华南新诗运动的拓荒者
作者:
林运来
期号:
第1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诗运动
拓荒者
华南地区
初级中学
中山大学
广州市
教育系
文学院
温流
描述:
温流(1912—1937),原名梁启佑,后改名梁惜芳。广东梅县松口堡人。7岁随父往南洋婆罗州,在那里读过小学,一度做过打金工的学徒。14岁回到故乡,先在松口初级中学。后在广州市立一中就读。1934年夏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
教育
系。[第一段]
上页
1
2
3
4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