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01)
期刊(933)
图书(209)
学位论文(124)
视频(79)
会议论文(12)
图片(1)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401)
期刊 (933)
图书 (209)
学位论文 (124)
视频 (79)
会议论文 (12)
图片 (1)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433)
2013(662)
2012(690)
2011(634)
2010(511)
2009(279)
2008(237)
2007(101)
2004(23)
198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6)
学术研究(5)
广西文史(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
西安:三秦出版社(1)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
人与生物圈(1)
新校园(阅读版)(1)
尚留清白人间说:丘逢甲咏物赏析
作者:李雪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研究  中国  近代 
描述:尚留清白人间说:丘逢甲咏物赏析
浅谈宋湘诗歌的人民性
作者:谢梅兴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评论  中国  清代 
描述:浅谈宋湘诗歌的人民性
心路历程的纪录,民族精神的高扬:丘逢甲诗歌论纲
作者:谢飘云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评论  中国  近代 
描述:心路历程的纪录,民族精神的高扬:丘逢甲诗歌论纲
客家现代诗人温流述略
作者:巫小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传记  客家  现代 
描述:客家现代诗人温流述略
清溪客家山歌《诗经》遗风天籁音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诗经》  天籁  遗风  改革开放  客家人 
描述:一段]
当代客语诗文创作的几个面向(1988~2007)
作者:李梁淑  期号:第1期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语诗  客语散文  客语文学  客家意象  新客家論述 
描述:当代客语诗文创作的几个面向(1988~2007)
宋湘诗歌中的客家情调
作者:罗可群  期号:第4期 来源:东方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研究  中国 
描述:宋湘诗歌中的客家情调
古筝古琴与中国古典诗词
作者:陈巧越  期号:第2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分为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延边筝(即伽揶琴)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这九个流派。
苏区史诗千古绝唱:浅谈才溪苏区山歌
作者:温云远  期号:第9期 来源:红土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苏区  中国革命斗争  史诗  艺术形式  美好生活  崇高理想 
描述:上杭县地处汀江中游,是著名的客家聚居地。客家人善用山歌、民谣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憎,抒发他们对革命的坚贞、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斗争时期,上杭山歌就充分发挥了唤醒民众的战斗作用。
河坝个歌-利玉芳诗作之客家书写研究
作者:陈丽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利玉芳  客家意识  本土认同  女性形象 
描述:為隱微、激昂和清明三個階段,呈現流動之風格。
198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活的滋味》,在威權統治下,其客家意識萌發,將原鄉記憶書寫及對母語的憑弔,藉由同為「他者」的女性經驗書寫,悄悄發出「隱藏的聲音」。1996年第二本詩集《向日葵》出版、受到解嚴之後種種社會運動之影響,其作品的關懷「主體」從女性擴大到族群、環境生態和台灣國際地位等社會現象,客家意識亦轉趨濃烈,開始以母語創作,紀錄大陸尋根之旅的所見所思。2000年第三本詩集《淡飲洛神花茶的滋味》出版,其客家認同明顯在地化,嘗試以客語歌謠書寫記憶中的童年、家鄉和風俗文化,充滿懷舊之情。2010年第四本詩集《夢會轉彎》出版,面對多元化社會的「主體」紛擾,以包容、豁達的心境書寫生活中的人事物,風格溫馨,透露超越現實的「主體合一」之期待。
本文經由分析利玉芳的客家意識在創作歷程中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探討其客家書寫策略所認同的內涵是什麼?客家身分與詩中的女性形象從「激進」轉趨「保守」之關係如何?
最後,藉由利玉芳在女性經驗和客家意識之間擺盪的書寫,以不同的語言抒發她對現實生活的關懷,以及當代政治、社會事件的批判,說明作者對改變女性、客家族群和台灣的邊緣位置的期待,以及身為台灣本土客家女詩人,從事創作,不僅具有為傳統女性開創出一種新的生活選擇方式之意義,亦確立其客家身分之認同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