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海外客家华人的思想演变:从族群认同到民族国家意识——以爱国
作者:杨君 杨瑞虹  期号:第2期 来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文虎  族群  民族国家  海外客家华人 
描述:本文通过对胡文虎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的展示,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方法,分析胡文虎如何从族群认同上升到民族国家意识,目的是通过对胡文虎的个案分析来展示20世纪上半叶海外客家华人的思想演变过程,以期对客家族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重建新天府: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
作者:陈世松  期号:第1期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天府  地震灾区  灾后重建工作  “湖广填四川” 
描述: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迁川的客家人在定居四川的过程中,勇于确立四海为家的宽广胸襟,采取主动融入的姿态,故而能尽快适应环境,在四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的创业精神,对于当前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具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作者:陈元双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  人文教育 
描述: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农耕性、亚商业性、多元性等特征,弘扬客家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应采取有效途径,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塑造农村文明风尚
作者:刘晓军  期号:第11期 来源:党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明和谐  文化精华  客家  历史文化资源  风尚  精神追求  群众基础 
描述:江西省赣州市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赣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客家历史文化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注重保护、开发、利用客家历史文化,在农村培育出有群众基础和时代特色的共同精神追求,塑造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貌。
传统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晋陕、闽赣地区为例
作者:李昕泽 任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堡寨  聚落  社会文化  组织型制  礼制 
描述: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赣南上犹营前大型客家民间灯彩艺术:“九狮拜象”
作者:钟善金 李君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九狮拜象  规模规定  程序  音乐特征 
描述:九狮拜象是上犹县营前镇所特有的一种大型客家民间灯彩艺术,其形成前后共经历了两三百年的历史。九狮拜象这一灯彩艺术在功能、规模和制作工艺上有其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在乐器配置及曲牌使用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民间碑刻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以明清时期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为例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碑刻  乡村社会  客家  宗族  明清时期 
描述:本文以大埔县湖蔡双坑村发现的20余通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山区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宗族建构过程、村民为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努力以及乡村民俗活动,认为民间碑刻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献,对理解和研究乡民生活和乡村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广东客家农民的高生育观念
作者:李涌平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客家人  农民  生育观念  生育率  育龄妇女  生育行为  人口调查 
描述: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吉,还形成了特有的客家生育观。本文试图从迁移──高生育的历史继承性、语言──生育扩散性及生育的生殖崇拜这三个方面解释客家人的高生育水平,并简单地论述了传统生育文化和现今社会适应的问题。
“六礼”古今谈:客家婚俗考略
作者:严恩萱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六礼”  婚俗 
描述:汉族(包括客家人)自古重视婚礼,特别是六礼之俗。六礼在我国婚俗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虽迭经嬗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重财物礼节一仍其旧,而存优汰劣的规律是肯定的,新的婚俗礼仪终将取而代之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
作者:罗可群  期号:第2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学  文化特征  文化传统  “山乡”特色  典雅文学  通俗文学  中国 
描述:客家文学是中国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中国汉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孕育下,在中原汉人不断迁徙,定居岭南山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生长。它既有浓郁的客家风味,又有鲜明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