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民间信仰看粤闽赣山区开发和客家族群发展
-
作者:周俐 周建新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间信仰 山区开发
-
描述:客家民间信仰不仅是客家人精神信仰层面的体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地区的开发历史以及后来的发展,是客家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展现。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为基础,试对民间信仰与客家地区开发,以及客家族群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
智慧城市建设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影响
-
作者:权亚楠 张庆晓
期号:第21期
来源:今日科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文化产业 文化传播
-
描述:随着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的创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信息化,数字化,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软信息——文化,智慧城市建设势必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信息的传播也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
-
聚焦 典范 可持续发展战略助推蕉岭绿色崛起
-
作者:魏锡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为祖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蕉岭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五个特点: (1)生态环境良好。蕉岭县属于内陆山区,平均海拔120米,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脉有金山笔等6座
-
台湾华客语口译现状及未来发展
-
作者:李贤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客语口译 客家基本法 公事语言 客语无障碍空间
-
描述:基本法」罰則;放寬經費限制。將可望有效提升客語由方言層次進入高階語言,亦唯有在公共場域被公開使用客家話才有保存機會。 過去公務員掄才考試未曾實施客語口試,目前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尚無全面提供客語無障礙環境條件。現階段唯有透過華客語口譯制度為中介逐步實現基本法立法精神。
-
广东梅州市邮政局涉足“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
作者:陈国红
期号:第4期
来源:邮政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产业 规划 人才队伍 平台
-
描述:文章介绍了客家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了广东省梅州市邮政局涉足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
粤闽赣客家文化生态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作者:钟声宏 黄德权
期号:第2期
来源:人文地理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生态位 生态效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
-
描述:的,且客家地区处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湘楚文化、赣文化、江浙文化等各种文化的包围和竞争之中,处在各种文化的生态界面上,是山区各种文化生态因素综合形式的多维相空间组合,最后,提出了保护客家文化生态环境与弘扬客家优秀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
作者:刘林 段建辉
期号:第35期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教育事业 党建工作
-
描述: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本文以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考核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有所助益。
-
贺州:两岸客家情 携手发展路
-
作者:张俊 黄山
期号:第1期
来源:当代广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贺州市 客家人 桂台 海峡两岸 旅游节 合作发展 旅游合作 示范区 发展论坛
-
描述:2010年12月2日,2010’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简称"一会一节")在贺州广场隆重开幕。海峡两岸的客家人欢聚贺州,交流客家文化,畅叙骨肉情深,共谋合作发展。"一会一节"精彩丰富的内容,彰显了浓厚的客家文化气息。不
-
石城县引资发展工厂化养鳗业的调查
-
作者:丁少松
期号:第1期
来源:地方政府管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养鳗业 石城县 工厂化 招商引资 特种养殖业 借贷资金 县域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 山区农业 粗放农业
-
描述:石城县引资发展工厂化养鳗业的调查●丁少松石城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脉西麓,与福建省宁化县相邻,为赣江的发源地,历史上是客家迁徙的重要中转站,素有“闽粤通衢”之称。作为山区农业县,如何在传统常规农业潜力挖掘日趋饱和之际,找准新的适合本地实际的高效特...
-
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从客家建筑看可持续发展
-
作者:郭蕾 尚百平
期号:第6期
来源:科技与企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建筑 客家建筑形制 可持续发展 山地生态环境
-
描述:以可持续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及生态环境特点,总结出传统山地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开源节流,尽量利用自然,谋求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现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