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与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之传承
-
作者:康洪生 谢征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 音乐文化 客家山歌
-
描述:本文论述了《打支山歌过横排》的音乐特点 ,以及它对赣南音乐文化所起的作用。并对“哎呀嘞”进行了详细的诠释 ,提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赣南客家山歌音乐的传承
-
台湾台中县东势镇大茅埔之文化创意点子:以东势客家美食生产合
-
作者:陈运星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大茅埔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资本财
-
描述:合了大埔腔客家文化、旅游与网络营销创意、改良的桂花美食产业等三个元素,将桂花妈妈的"桂花小铺"经营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本财"之文化创意产业机构。
-
民间信仰研究(1)——解读客家人心灵世界与地域社会形构的钥匙
-
作者:罗勇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信仰研究 客家人 心灵世界 地域社会 田野调查 客家民俗 客家民系 台湾 解读 韩国
-
描述:的是,母亲竟在原来“社官庙”的旁边,用几块破瓦片,搭起了一个微型的“社官庙”,不管天晴下雨,每天都去烧香磕头。那时,我对母亲的这种举动还缺乏理解,要不,就会花钱建个小庙让老人家去奉祀了。后来,因为与客家
-
行走于书斋与田野之间,感悟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研究 民间文化 书斋 田野 代表作 行走 研究者 文化遗产保护 赣南
-
描述:战略。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屡获成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相继成立;学术成果陆续出版,推陈出新。在此形势下,赣南师范学院适时成立“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积极开展客家非
-
政府运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龙南县客家文化年为例
-
作者:吴良生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客家文化 文化旅游
-
描述: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运作文化产业有其政策、组织协调上的强势与便利,却也有如何有效处理社区参与和市场运作的难题.江西省龙南县政府于2008年运作龙南客家文化年,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这个难题.
-
闽南客家族谱的祖源叙事与族群认同研究:以诏安二都为中心的探讨
-
作者:朱忠飞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南客家 祖源叙事 宁化石壁 陈元光 族群认同
-
描述:在闽南客家族谱中,存在宁化石壁和追随陈元光入闽两种祖源叙述模式,两种祖源叙述模式都代表了对中原正统的心理诉求,同时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族群认同取向。这两种不同的族群认同取向正好反映了闽南特殊的族群生态环境。
-
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
作者:周雪香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移民社会 台湾 客家移民
-
描述: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百姓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向外迁移时,原居地的各种民间信仰往往也随之传播到迁入地,并在移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在移民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
客家方言古语词特点概说:以梅县话为例
-
作者:温美姬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梅县话 古语词
-
描述:以梅县话为例,客家方言古语词的特点主要有:在词形上以单音词居多;在词义上以保留古义多,发展新义少;在历史层次上以隋唐以前的古语词为多,其次是宋代的古语词,再次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古语词;在和周边方言的关系上表现为与闽语共有的古语词最多。
-
神明信仰与土客关系——清代上犹县营前观音堂碑文的解读
-
作者:黄志繁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神明信仰 土客关系 客家文化 地方文化
-
描述:变,并仔细考察导致这种演变的因素,从而为解读地方文化提供可深入挖掘的素材,获得理解客家文化新的视角。
-
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变迁的人类学透视:以广东省苏家围客家乡村
-
作者:刘宇 周建新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家围 旅游开发 人类学 心理变迁
-
描述: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使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变迁。苏家围集浓厚的宗族文化、客家文化和优美的乡村风光于一体,从2001年开发至今,当地居民社会心理经历了欢迎与期待、热情参与、淡漠与反抗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