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879)
报纸(2342)
学位论文(1191)
图书(738)
会议论文(116)
视频(8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879)
报纸 (2342)
学位论文 (1191)
图书 (738)
会议论文 (116)
视频 (84)
按年份分组
2014(3940)
2013(465)
2012(521)
2011(579)
2010(510)
2009(334)
2007(221)
2006(107)
2005(51)
198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73)
南方日报(108)
神州民俗(8)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
经济与社会发展(4)
师道·教研(2)
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
中国高新区(1)
揭西五云镇客家的音韵研究
作者:黄秀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音特点  比较音韵  音韵现象 
描述: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是五雲鎮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和連續變調、文白異讀來做平面共時之比較。第三章是五雲鎮客家話
四县客家入声字研究
作者:徐翠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言接触  入声  家话入声 
描述:律的總結,並綜合說明客語入聲古今語音的演變過程及規律,著重討論其方言接觸和擴散的過程,以釐清有關入聲的一些混淆概念,並做為筆者研究客家音韻的基礎入門。
新客家订两报希望了解惠州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发行员上街宣传《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征订宣传活动受到众多市民关注。 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本报讯 (记者邱慧乐)“您好,我是《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的征订员,请问您看过这两份报纸吗?”“这两份报纸先不收
广东五华客家比较研究
作者:徐泛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华  客家话  音韵  方言比较 
描述:結果頗有所獲,五華話除具備客家方言共通特點之外,尚可歸納出四大音韻特色:(1)聲母中的兩波捲舌化運動 (2) 韻母中i、u元音的轉換關係 (3) 後字變調 (4) 「濁去歸上」的調類歸併。針對特別
惠州品尝梅州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型民系风情歌舞 《客家意象》昨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为惠州市民带来一场客家文化盛宴。该剧是我国第一台以汉族民系生活为题材的大型舞台歌舞表演节目。全剧由《序幕》、《家园》、《情爱》、《祈福》、《歌会》及《尾声》等板块组成。以散点透视的独特结构和现代文化视角,对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客家人为
桃园县观音乡白玉村闽式客家研究
作者:张贵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玉村闽式客家话  闽南话  客家话  语音保留  词汇保留 
描述: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介紹白玉村海陸客家話的聲韻調。第三章是白玉村閩式客家話的閩南語音保留現象,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部分來探討,將白玉村客家話與閩南語
关西饶平客家调查研究-以郑屋、许屋为例
作者:张孟涵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时  历时  移借  接触  语言  关西 
描述:以關西兩大饒平姓氏:位於「內關西」的鄭屋與「外關西」的許屋,為研究對象,探討關西饒平客語的現狀與語言接觸下的變化。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對象與環境、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研究參考文獻
新客家在惠州过年形式不同心情一样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来自重庆的刘芳新年搬进新家,高兴地添置了不少年货。本报记者侯县军 摄 编者按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这句耳熟能详的在传统佳节到来之际更能体现出来。虎年到,许多外来工、来惠工作白领老外等新客家,选择与惠州的老客家一起,在这里过大年。其实
《客家意象》惠州演出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梅州客家文化之旅——《客家意象》珠三角巡演”活动第二站到达惠州。昨晚,《客家意象》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举行首场演出,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新林、朱挺青,惠州市政协副主席刘冠贤、吴选钊、许玩宏,梅州市副市长陈丽霞、市政协副主席曾百友等领导和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客家意象》到惠州演出引起轰动,
客语能力认证政策对话之研究:利害关系人观点
作者:黄幸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对话  利害关系人  Burton政策行销模式  焦点团体 
描述:;焦點團體則舉行兩場,其中A場以客語教師為主軸,B場則為通過客語能力認證之考生。研究發現包括:(1)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參與者之認知:政策配套措施以國家考試增用客語人才比例最高,且缺乏客語使用環境、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