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1)
期刊(164)
学位论文(34)
图书(6)
会议论文(4)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1)
期刊 (164)
学位论文 (34)
图书 (6)
会议论文 (4)
视频 (2)
按年份分组
2015(3)
2014(203)
2013(51)
2012(48)
2010(23)
2009(5)
2008(13)
2007(9)
2005(6)
2004(7)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27)
客家(11)
嘉应学院学报(8)
广西文史(3)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
国史馆学术集刊(1)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
炎黄世界(1)
龙岩学院学报(1)
广西社会科学(1)
嘉属客家三大诗人
作者:鲁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宋湘  《红杏山房诗钞》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  客家文学  丘逢甲  《岭云海日梅诗钞》  诗人 
描述:嘉属客家三大诗人
清末蜀中客家诗人兼学者钟瑞廷考述
作者:胡传淮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清末  考述  学者  诗人  十八世纪  清代后期  人才辈出 
描述:本《蓬溪县志·人物志》者4人,人清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人物志》者2人;撰著述近30部、70余卷之多。影响深远,名噪蜀中,故时人谚云:“石板滩的钟,敲不得。”此亦足以证明清末蓬溪钟氏造诣之深、势力之大。
多才多艺的诗人 自省自悟的清官:清廉太守宋湘研究
作者:邓仁权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湘  诗人  清官  清廉  自悟  自省  廉洁奉公  艺术经验 
描述:文集。他不仅“以诗名家”。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而进入仕途,而且他的联语也很有特色,别开生面,其“所提供的艺术经验,可谓弥足珍贵。”
广西客家诗人作品选注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4期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作品选  广西  诗人  国际研讨会  专家学者  写作过程  北海市 
描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杨东甫研究员的帮助,谨此志谢。
大埔才女范荑香
作者:陈丹心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传记  中国 
描述:大埔才女范荑香
罗献修及其诗文简述
作者:吴卓凡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传记  中国 
描述:罗献修及其诗文简述
宋湘与伊秉绶之交往
作者:管林  期号:第1-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生平事迹  中国  清代 
描述:宋湘与伊秉绶之交往
革命诗人蒲风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诗人  蒲风  黄日华  笔名 
描述:蒲风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学名黄飘霞,笔名黄风,常用笔名蒲风。1911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坑美村一个贫农家庭。
袁文才、王佐事件再研究——中共党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视角
作者:谢宏维 邹芝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文才  王佐  毛泽东  客籍  井冈山地区  土客矛盾  湘赣边界特委  宁冈县  地方社会  事件 
描述:二人即在江西永新县城遭到错杀(20年后这一冤案才获得昭雪)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亦随之丢失。②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通过展示袁文才、王佐被杀事件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以揭示地方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一井冈山地区的土客矛盾与阶级关系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的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与《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等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在理论上初步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对于这些著作(也包括其他共产党人的一些著作),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将其视为革命文献,置于革命史、思想史的框架中去解读,而忽视了其中所蕴涵的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已有的移民史研究和客家研究的成果显示,...
孙中山是客家人吗?
作者:邱捷  期号:第11期 来源:广州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孙中山  客家人  历史文化  客家话  黄巢起义  江西  先祖  梅县  河南  客籍 
描述: 余柯先生存《客家的由来及其对历史文化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6年第3期)一文中,提及“孙中山先生先祖自黄巢起义后,由河南迁入江西宁都,后迁福建长汀,再迁粤东梅县紫金,再迁至增城,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