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大亚湾唱进北京钓鱼台来自湖南的新客家妹子吴碧珍一有机会就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情系大亚湾人物故事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首届世界华商论坛暨世界华人企业家2006国庆招待会”上,来自大亚湾的吴碧珍 (见右图 本报记者刘湘南摄)凭着得天独厚的金嗓子、一首渔歌风情味十足的歌曲——— 《蓝蓝的大亚湾》,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精英们带去了惊喜,更让他们强烈感受到了南海明
-
合唱歌曲唱出惠州新风貌《南国丽城好风光》借鉴客家山歌元素,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哎呀嘞……南国丽城好风光,左揽西湖右东江,苏堤雁塔飞白鹭,荔红稻熟梅菜香……”由丘金贝、李彦作词,李彦、罗钢琴作曲的歌曲《南国丽城好风光》日前被评为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既咏叹惠州人文历史,也赞美惠州发展成就
“这是一首借鉴客家山歌旋律创作的合唱歌曲,共分为
-
回望客家民系千余年迁徙奋斗史《客家史略以历史族谱记载为依据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自西晋永嘉之乱起,北方战乱频繁,加之水、旱、虫、冰冻灾害不断袭来,为求生存,识变从宜,北方汉人被迫不辞关山迢迢向南迁徙。早期南迁汉人,有的沿汉水入湖北或者湖南洞庭湖地区;有的则往安徽、河南、江苏等江淮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迁移。
客家先民与原住民和睦相处,最终融为一体
尔后,祸乱、天灾不断扩大加剧,
-
浓浓客家味洋溢演出现场市首届群众文艺汇演市群艺馆专场昨晚举行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董智媛)昨晚,“奥林匹克花园杯”惠州市首届群众文艺汇演市群艺馆专场文艺演出在市区江北市民乐园举行。
晚会上,市群星客家艺术团为观众献上了舞蹈 《和谐之光》、《耕》、《客家妹》,男女声小组唱《新农村小唱》等节目。据了解,市群星客家艺术团于2004年初正式成立,是市群艺馆下辖的客家艺
-
打“客家牌”发展乡村游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市旅游考察团在漳州、潮州等厦深铁路沿线城市考察。本报记者魏怡兰 通讯员惠旅宣 摄
乘坐厦深铁路动车,到沿线探访乡村旅游。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沿线颇具客家乡村旅游特色的城市被贯穿起来。为推动惠州与厦深铁路沿线城市进一步交流合作,4月22~25日,市旅游局组团前往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和广东省潮州市等
-
用现代和声改编传统客家音乐惠州学院东北籍教授李彦潜心客家音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李彦给学生上钢琴课。 本报记者温 舒 摄
惠州学院教授李彦十分热爱客家音乐,在客家音乐的研究和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最近,她被评为2007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近日,记者在惠州学院采访了她。
培养了20多名具有音乐本科学历的客家山歌传人
按照约定时间,记者来到
-
百年老屋多处坍塌该客家民居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图: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小图: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
在博罗县湖镇镇东风村林屋村民小组,有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客家民居。该客家民居曾经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6月撤销。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时至今日,这座古民居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
惠阳每年投千万保护客家围屋聚集碧滟楼会龙楼叶亚来故居的周田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黄尉宏 特约通讯员胡世文)惠阳从今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修缮和保护客家围屋,并对修缮后的重点围屋发展旅游业,聚集了围屋群的秋长周田村可望成为一个休闲旅游景区,融入叶挺纪念园。这是记者在惠阳区日前举行的旅游宣传推介会、旅游协会成立庆典暨星级酒店授牌仪式上获悉的。
-
“低盐”并非越低越好在粤菜和客家菜菜系中,“清淡”是主要特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食盐有“百味之母”的美称。它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同时还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在广东人的饮食习惯中,“清淡”是其主要特色,这符合现代健康学的低盐要求,但健康营养专家提醒,“低盐”并不是越低越好。适当控制好盐的摄入量,将其保持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才是科学健康的“
-
3年辅导学生获多项国家专利在澳头定居的“新客家”罗来康获首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罗来康向记者介绍他的发明。本报记者谭宇川 摄
人物简介
罗来康,1946年生于江西吉安市,曾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奖,香港发明学会特约顾问,原山东省特种粘接技术研究所所长(开创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市科技进修学院教授,是我国生命工程和粘接工程学科的倡导者,独立完成了16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