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门前塘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腾 赣南乡村,有屋场就有祠堂。祠堂处在中间位置,前面没有房子,前排左右的房子与祠堂高度一样,后面的房子比祠堂高。祠堂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养眼又醉人。祠厅多为上、中、下三厅,有的是上、下两厅,祠厅宽大,是村民聚会、商量村里大事的公共场所。祠堂建筑尽显客家文化韵味。祠堂前都有一口面积一亩左右的池塘
-
客家人的暖房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邱金湟
客家人婚庆十分隆重,仅办婚宴就得连续三天。第一天迎宾,张贴对联;第二天迎亲;第三天才散客。真正热闹的是第二天。且不说嘹亮而悠长的唢呐声,漂亮的花轿和庞大的迎亲队伍,就说那晚上文雅而又别开生面的“暖房”,就把婚庆推向了高潮。
客家人婚庆时闹洞房,为什么叫做“暖房”呢?据说是要让洞房温暖
-
客家人的好客喜茶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欧阳国
我没有慢慢品茶的习惯,喝茶都是大大的,渴了,一碗凉茶咕嘟咕嘟往肚子里灌,感觉很舒服,这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关的。在我们客家,家家户户都有一把偌大的茶壶,早晨把烧开的水倒满茶壶,手抓一把茶叶丢进去,够一家人一天喝了。上山、下地干活累了,客家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喝上一大碗冷茶水,解渴。
“逢
-
客家薯粉芋子饺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悠悠客家情,脉脉故乡亲。我是赣南客家人,从小就喜欢吃客家小吃,比如客家芡粉饺,芡粉饺又名薯粉饺、芋子饺、芋子包。客家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芡粉饺,包银包金包发财”。
芡粉饺就是用芋子加适量番薯粉做饺子皮包成的一种饺子,制作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放置锅内用文火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
-
客家文化是两地交流的纽带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为根,文化为魂,文化交流是当前赣台交流的共识。赣州和台湾两地客家人同根同源,赣州独特的客家文化与台湾有着深刻的文化和血脉渊源,客家文化是两岸客家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地加强联系和交流的纽带。”8月13日上午,信丰县客家联谊会会长张克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克喜告诉记者,在之前参加第二十四
-
客家凉茶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赣闽粤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这里山连山,山迭山,为此,在苍莽的万山丛中,善良的客家人修建了星星点点的茶亭,供人喝凉茶。正所谓:一重山,一丛人(读“宁”),条条道路有茶亭,凉茶传递客家情。
凉茶是客家人适应本地气候与水土特性,用中草药熬制的一种茶饮。在闽粤赣客家人眼里,茶的范围很广,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
-
味美香浓客家娘酒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陈乐秋
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据说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与赣南的糯米水酒异曲同工,但却有着不同的独特底蕴。上犹县营前镇客家娘酒呈乳白色,浓得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丝来,喝上一口,味美香浓,直透心头。《幼学琼林》中记载:“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
-
荣登《广播歌选》封面的客家歌手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邱明烨
今年5月,大余县市民惊讶地发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杂志——《广播歌选》第五期的封面人物是该县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的副团长刘晓勇和他的搭档黄小玲。封面上他们两人身着客家传统服饰放声歌唱,杂志围绕他俩这一“茄子辣椒”组合进行了报道。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刘晓勇数十年来一直坚守心中的“演艺梦”,
-
上堡梯田: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资料图片
○陈乐秋
上堡地处东经114°、北纬26°周围,位居罗霄山脉南麓,离崇义县城近百里。上堡孕育了全国三大梯田奇观的一绝——客家梯田。
上堡梯田群落始建于元朝,成形于清初,至今已达数万亩。用民间的话说,历经数十代,不断垦山造田,成就了一份“祖宗业”。经众多专家考量,上堡梯田的规模
-
龙南:让客家精神永驻校园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叶伟贤徐丽芸文/图 今年以来,龙南县大力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走出了一条客家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者相结合的新路子。 客家元素融入校园文化 走访龙南各中小学校,随处可见客家文化宣传长廊、展览室、标语横幅、黑板报、班牌,还有专门的客家文化课程、课外活动、文艺表演、游戏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