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新客家”中秋盼“人圆”
-
作者:涂力万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关注中秋”
“在珠海打工好几年,这次把儿子接过来团聚过中秋,以后都一起过中秋”,刘玉栋夫妻希望一家人能在珠海扎根,一起度过每一个中秋。
“回家过中秋就不指望了,还是打电话回家比较实在”,中秋依然要上班的输澳劳工车媛媛准备中秋下班回家给爸妈打个电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
-
客家女:收藏匾额找寻历史记忆
-
作者:郭熙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曲径通幽的陈列馆
穿过“客家祖地”福建省连城县城的闹市,拐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闹中取静处便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一个陈列馆——存有特别的历史见证物匾额。这就是客家女子杨芳一手创立的树芳斋匾额文化陈列馆。走进陈列馆,面对一块块大小不等、种类丰富、古香古色的匾额,杨芳说,每块匾额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述说了一个
-
客家文化名村——夏浒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始建于宋代的戚氏宗祠至今保存完整。
雕梁画栋的谢氏宗祠。
精美的石窗透出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客家文化名村赣县湖江镇夏浒村建筑群。
挺立在村口的南洋金鸡纳霜树树龄已有100多年。
谢瑞年 记者郭智勇 杨晓安文/图
夏浒,赣县湖江镇的一个千年古村,坐落于赣江边上的
-
客家酱豆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李玉林
酱豆可以算是一种独特的中国食品,祖先在北方的客家人,至今还喜欢制作酱豆子。
冬至到了,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着做酱豆子。这时,女人们便坐在晒谷坪里,端着盛满黄豆的簸箕,一粒一粒地把豆拣干净,剔除泥沙、碎豆荚、虫蛀霉变的豆子,收拾停当便把黄豆放在木桶里浸泡几个小时,打捞起来,沥干,再倒入锅中,
-
客家与算盘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黄赤成
算盘曾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其寓意划算、精打细算。勤劳俭朴的客家人与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
叫花子打算盘——穷有穷的打算;吃了算盘珠子——心中有数;秤头让人,算盘赢人。这些是客家人较常用的与算盘有关的歇后语、谚语。赣南客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民歌,这其中有多首
-
客家祖训传久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摭拾】
客家祖先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恪守孝道,和邻睦族,坦荡做人,在族中乡间有好名声,除平日的言传身教外,还会想出不少其他方式对后代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围龙屋墙壁屏柱上凿写的家规家训式的文字,就可看出先辈的这种良苦用心。
一座相对完整的围龙屋,由某姓某代甚至几代人所建成。因此,如何维持生活秩序和宗法
-
展现客家人的历史沧桑
-
作者:何启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缪俊杰的这部60多万字的《烟雨东江》,是由《天龙镇》、《风雨桥》和《九曲水》三部组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20世纪中华大地风雨如磐、波谲云诡的历史,用小说艺术笔法描绘了中国南天一角的百年沧桑。小说通过赣粤闽三省结合部一个“鸡鸣三省”的山区小镇,真实地描绘了曾、穆、廖三个家族几代人的不同命
-
东北大爷爱编客家山歌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袭普顺 《东江时报》记者吴远方 摄
■《东江时报》记者吴远方
在惠城区龙丰街道,活跃着一支霞光艺术团,团队38位演职人员,其中有国家级演奏师等。霞光艺术团2012年8月成立以来,克服了无歌唱、无曲奏等困难,表演日益丰富新颖,还把节目带进了社区、工厂。霞光艺术团团长樊淑君说,这一切要归
-
客家薯粉芋子饺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悠悠客家情,脉脉故乡亲。我是赣南客家人,从小就喜欢吃客家小吃,比如客家芡粉饺,芡粉饺又名薯粉饺、芋子饺、芋子包。客家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芡粉饺,包银包金包发财”。
芡粉饺就是用芋子加适量番薯粉做饺子皮包成的一种饺子,制作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放置锅内用文火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
-
客山客水客家围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的世界各地的一部分人被叫成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相对概念。古时,这带属南越,生活着大量的赣虞人及其后裔。东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