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054)
期刊(415)
学位论文(276)
图书(69)
视频(26)
会议论文(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054)
期刊 (415)
学位论文 (276)
图书 (69)
视频 (26)
会议论文 (15)
按年份分组
2015(26)
2014(657)
2013(193)
2011(221)
2008(101)
2005(16)
2004(11)
2000(4)
1999(1)
199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30)
南方都市报(61)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医学信息(2)
福建史志(2)
经济与社会发展(1)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玄奘资讯传播学报(1)
中国沼气(1)
中国地名(1)
大万世居:深圳人文的历史诗篇 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亮相
作者:刘婷婷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万世居为曾氏家族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建,至今已有220年历史。 大万世居厚重的历史感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客行天下》文艺演出在大万世居举行,拉开了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的帷幕。 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亮相 花海锦簇,有着200年历史的大万世居重放光彩。
五华老画家温治邦当过中学音乐、美术、物理老师,小学校长,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温治邦和他的版画作品 温治邦的版画作品 【七彩人生】 ●本报记者李少凤特约记者万自明 “刀笔颂神州”,这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已故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古元生前给我市五华老画家温治邦的题词。日前,温治邦成功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土生土长画家行列中,他是当今唯一成功
30集史诗电视剧《永不褪色的家园》将荧屏再现治理水土流失“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核心提示:去年末、今年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龙岩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做出重要批示,“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日前,龙岩本土全国知名作家赖玉民与著名导演高伟宁强强联手,30集大型电视剧《永不褪色的家园》,由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立项,将于9月开机,荧屏再现治理水土流失“长汀经验”。
客家土楼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热点 
描述:在福建永定县下洋镇的“初溪土楼群”,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内容之一,“初溪土楼群”共有36座土楼,由5座圆楼和31座方楼群集合而成,层层叠叠的土楼与青山、碧水、梯田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气势宏伟、雄奇壮丽的乡村景观。 初溪土楼群中最有特色的是集庆楼了,集庆楼建于公元1419年,距今58
客家龙南的酒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的米酒款待客人,这种米酒在当地称“水酒”,并且客家人在酒桌上非常注重礼节。 宴席一般使用四方桌,俗称“八
客家人的服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金湟邱育斌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客家文化,虽然仍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了客家人自己的特色。从客家服饰来讲,就可见一斑。 客家衣着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灰、白色为主,除少数妇女有镶边衣着外,很少
我国最北的客家村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之窗] 我国最北的客家人村落在陕西秦岭商洛大山深处。 坐车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西面高速公路出口下108国道,走约一个小时,就来到秦岭南坡、丹江上游的商州黑龙口镇。这里有一条丹江支流流经此地,这条小溪上游靠近源头的地方就是客家人聚居的山村——罗家湾。这个村落地处秦岭南坡深山一条狭长的大山沟中
客家摇篮千年宋城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自2012年6月中旬起,《中国电视》专版开辟“探秘北纬30°”专栏,以北纬30°中国境内沿线为线索,自东向西,将一路神奇秀美的自然环境、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丰富诡秘的民俗风情一一介绍,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结束北纬30°的探险,以地方为线索,带您一起去了解中华民族一个独特民
明溪客家淮山宴
作者:伊炳顺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近日,罗老师的好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溪第一位出国者胡志明,带一行5人从意大利归来。罗老师对我说周日一定要宴请这位明溪人的“功臣”。胡志明听说后,对罗老师说:“我走遍欧洲,什么名食没有吃过?我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土菜。”罗老师听后,找我商量如何操办。我对罗老师说:“家乡
一个湖北佬的客家情结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曾志嫦 春节假期,我到番禺探望双亲。到家后,我刚把行李放下,母亲就急着拿出我从老家带来的特产,说要给老王——一个六十多岁的湖北老中医送去。 自从两老入住这个小区后,老王,就成了我们电话里的“常客”:老王,教会了他们养生之道;老王,常跟他们探讨并实践种菜经;老王,做出来的黄酒比老家的还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