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614)
报纸(5337)
图书(1504)
学位论文(968)
视频(518)
会议论文(232)
人物(17)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5614)
报纸 (5337)
图书 (1504)
学位论文 (968)
视频 (518)
会议论文 (232)
人物 (17)
图片 (4)
按年份分组
2015(550)
2014(7440)
2013(1131)
2012(1144)
2011(1082)
2010(896)
2009(518)
2008(480)
2005(6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20)
梅州日报(1532)
闽西日报(709)
深圳侨报(124)
大众文艺(2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中国语文(11)
福建农业科技(4)
环球人文地理(2)
印刷技术(1)
客家名菜―荷包胙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安“荷包胙”是流行于江西省原南安府(今大余、南康、崇义、上犹一带)的一道名菜。每逢红白喜事,主家答谢亲朋好友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荷包胙”。 “荷包胙”享有盛名,清朝时南安府的戴状元有关。相传
客家竹板歌
作者:江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竹板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也是颇受欢迎的民间口头文学。这种歌过去经常由游方歌人(俗称“乞食”)演唱,所以群众也管它叫“乞食歌”。 小时候,记得那是解放前,家乡永定经济不发达,农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所谓“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 晚上听狗叫”,就是当时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什么
上杭客家姓氏谱牒馆
作者:张强福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杭县客家姓氏谱牒馆自2000年11月对外开放以来,接待海内外乡亲逾千人。该馆收集了客家110个姓氏900多种族谱1万多册,是闽、粤、赣三省收 藏客家族谱最多的公共图书馆,已成为海内外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神明标准化: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的整合:从江西南康刘氏女的出
作者:邹春生  来源:“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术界的关注,它那种注重个案研究,把小传统大传统有机结合
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闽粤赣边区大旅游
作者:陈广万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历史形成客家文化是在唐宋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以赣州、汀州、梅州为中心)。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条件下,诸多因素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了作用,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的理论思考——基于非物质文化
作者:魏丽英  来源: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间组织积极筹措资金, 宣传呼吁,开展调查梳理工作;众多的学术界人士展开多方向的研究和讨论……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呈现出片面性和盲目性等特征,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论指导。
动荡的围龙屋 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文化抗争
作者:周建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客家  民族文化  研究  广东省 
描述:动荡的围龙屋 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文化抗争
建立客家文化重点文科基地
作者:林亚茗 冼薇薇 侯培沪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亚茗 实习生/ 冼薇薇 通讯员/侯培沪)作为我国客 家第一大省,广东能不能在高校建立 客家文化的重点文科基地,促进客家 文化的研究?$$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参事室了解 到,在省教育厅评审我省高校重点文 科基地期间,该参事室广东文化组的 陈其光、黄伟宗、谭元亨三位教授两 次向省政府上书
长汀客家祭祖习俗
作者:王用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长汀一带,念祖追宗,清明祭祖传统习俗颇具特色。每临农历春分、清明期间,外出游子为缅怀先祖纷纷返乡,参加祭扫先祖纪念活动,从春分开始,敞开祠堂大门,一代一代往下轮祭,每道细节都充满着浓浓的客家文化色彩……     
花蓮縣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之態度研究
作者:陳矩賢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小學童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  電腦態度  電腦焦慮 
描述:對象以花蓮縣境內之高年級學童為抽樣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總共送出問卷2698份,回收問卷共2596份,回收率達96.22%,有效問卷為2397份,可用率為92.33%。研究自變項共有十個,分別為:性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家中有無電腦、電腦使用率、英語學習成就、國語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成就、區域性、及族群;依變項則為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電腦態度、及電腦焦慮。統計方法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歸,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臚列如下:一、 整體而言,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及電腦態度達顯著積極正向的態度;電腦焦慮則顯著偏低。二、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方面:背景變項中達顯著性差異者為:男學童優於女學童、中社經地位優於低社經地位、家中有電腦優於家中無電腦、每週電腦使用21時以上優於5小時以下、高英語學習成就優於低英語學習成就、高國語學習成就優於低國語學習成就、高數學學習成就優於低數學學習成就、及偏遠地區學校優於一般地區學校。三、 就整體電腦態度而言,各背景變項中達顯著性差異為:男性優於女性;家中有電腦優於家中無電腦;每週電腦使用「6~10小時」、「11~15小時」、「16~20小時」、及「21小時以上」優於「0~5小時」,且每週電腦使用「21小時以上」優於「6~10小時」;高英語學習成就優於低英語學習成就、高國語學習成就優於低國語學習成就、高數學學習成就優於低數學學習成就、及閩南族群優於原住民族群。四、 電腦焦慮方面,在各個自變項中僅「區域性」未達顯著差異,其餘達顯著差異為:女性高於男性;單親家庭高於雙親家庭;低社經地位高於中社經地位;家中無電腦高於家中有電腦;每週使用電腦「0~5小時」高於「11~15小時」及「21小時以上」,且每週使用電腦「6~10小時」高於「21小時以上」;低英語學習成就高於高英語學習成就、低國語學習成就高於高國語學習成就、低數學學習成就高於高數學學習成就;原住民族群高於閩南、客家、及外省族群。五、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與電腦焦慮、電腦態度及其各分量間,皆兩兩達顯著性相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教師、家長、學校及教育相關機構,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