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40)
期刊(915)
学位论文(215)
图书(41)
会议论文(23)
视频(9)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40)
期刊 (915)
学位论文 (215)
图书 (41)
会议论文 (23)
视频 (9)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1094)
2013(223)
2012(192)
2011(210)
2010(145)
2009(70)
2008(63)
2006(36)
2004(19)
按来源分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2)
大众文艺(9)
中国音乐(6)
美与时代(下)(2)
宜春学院学报(2)
中国国家地理(1)
神州(1)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
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比较研究
作者:燕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赣南  闽西  粤东北  比较研究 
描述: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者闭关自守、孤立的研究当地的客家民居。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江西省的南部客家民居建筑和福建省西部的客家民居建筑以及广东省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主要针对这三个地区的客家民居的同异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五个大方面进行比较。本文采取比较研究法,因为此研究对象之间极具可比性。本文是以民系为客体的建筑类型研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外形区别到文化内涵的区别和联系,从演变联系到现代建筑样式的区别和联系,从选址到材料的区别和联系,希望能从这些区别和联系中寻找出典型的客家元素。并且,现代文化交融研究是一个学术热点研究,而对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的对比研究正是文化交融问题的一个典型现象,希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分析文化交融现象是如何在客家地区进行的。再者,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还有人居住在里面,可以说它们是很成功的一种防御性民居,在建筑上的优点是值得后人传承的。对三者的研究是传承下去的途径之一,保留古代优秀遗产。
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在赣南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凌小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元素  土特产包装  设计  应用 
描述:径,也是更好地体现赣州“客家摇篮”的宣传宗旨。但就目前市面上的赣南土特商品包装设计而言,其在形态结构、产品名称、图形、字体、色彩及材料的运用和风格表现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运用原则,且在客家风格表现形式、元素选用上流于肤浅和雷同,对于赣南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和表现不够,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未能体现客家文化的特色魅力。而本课题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元素进行分析、整合、概括、提炼,并应用到赣南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希望能提升赣南土特产包装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更好地整合赣南土特产品的对外形象。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内涵,主要阐述了客家形成的原因及客家民系特征,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审美价值,提出了客家文化与赣南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第三章为客家文化特色风格释意,主要阐述了客家文化特色风格的形成与定位,概括了客家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总结归纳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并确立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在土特产包装的应用范围;第四章为地方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要素,主要阐述了现代土特产品包装发展趋势及赣南土特产品包装现状,总结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原则,并从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等方面分析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要素;第五章为客家特色元素在土特产品包装的应用,主要是将归纳总结出的客家元素与表现手法运用到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检验。第六章为客家风格包装设计手法的总结与归纳,通过设计实践检验,总结了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应用在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表现手法。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作为对此命题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总而言之,当前研究客家文化在赣南土特产包装上的应用这个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力求在此范畴内有所突破。
赣南客家围屋的美学分析
作者:李青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建筑  审美 
描述:相关。通过对其建筑形式美的研究,将对客家人的建筑思想,文化观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客家文化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它是不断的融合各种文化的产物。客家民系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规律的认识,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求真构成了其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赣南客家围屋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寓意,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让人们联想到所处的时代的背景和时代精神,从而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客家围屋中建筑与精神互相融合,客家人对建筑精神的认同,使得建筑风格与民俗文化相互辉映,建筑内漾溢着客家人聪明智慧的文化气息。赣南客家围屋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满足了客家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客家人的文化载体,它的出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客家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充分体现。客家围屋,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
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以信丰县田村为个案的调查
作者:陈文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认同  文化建构  族群关系 
描述:,结合对赣南区域畲客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当代赣南畲族文化建构的几种模式,即文化移植式、就地取材式、恢复传统式。并对赣南畲客族群关系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当代赣南的畲族文化与
赣南客家舞蹈中“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胡蜀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舞蹈  单袖筒  形态  文化  传承 
描述:一。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采茶地区的各种民间歌舞、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民俗,又有独特风韵的表演技巧。赣南采茶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属于汉族民间舞。在舞蹈中,动作形态的特征是舞种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而独具特色的形态就是形成那种风格最好的表达。要对“单袖筒”动作形态、风格、“主干动作”、文化有全面的认识,这对“单袖筒”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也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非常重要。为了传承和发展流传下来的采茶舞蹈,本文从赣南采茶舞蹈种类和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两个方面对赣南采茶舞蹈做了简单的梳理;通过对“单袖筒”动作形态、“单袖筒”的独特风韵、“单袖筒”对人物情感的表述、锣鼓伴奏对“单袖筒”表演的影响、“单袖筒”与中国古典舞中“双水袖”之异同、“单袖筒”与“矮子步”和“扇子花”的关系六个方面的研究,挖掘出蕴藏在这一表演形态中所折射出的宗教、文化意蕴。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通过历史及具体动作形态考察,客观描述和分析赣南采茶舞蹈“三绝”之一的“单袖筒”独特的形态、特征、文化及与其相关的艺术文化关系,力求客观准确地研究“单袖筒”文化传承发展道路的完美图景。本论文的论述基本上建立在“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框架上,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采用了夹叙夹议方法来阐述文章内容。一个表演形态的产生必然与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对“单袖筒”形态与文化传承进行研究,论文开头的序主要是以综述的形式来论述赣南采茶舞蹈种类,从而引出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为文章的开始做好铺垫。第一章主要对“单袖筒”形态进行横向、纵向精致地剖析。在对各个论点进行阐述时,本文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和动作简图,以确保论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第二章从“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着手,进一步论证“单袖筒”形态背后包裹的深刻文化意蕴。第三章主要对“单袖筒”文化的传承作研究,对以“单袖筒”为动作元素创作的代表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对最新的赣南采茶优秀剧目《那一别》作详细的分析,并对如何推动“单袖筒”的传承和“单袖筒”的创作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赣南采茶戏丑角动态造型数字化设计
作者:肖康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丑角动态造型  动作捕捉  数字化 
描述:,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然而由于赣南的地域性特点,在采茶戏的发展及其普及上还不够完善,东北二人转由于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改良推广已经是家喻户晓,这其中除了东北二人转本身的特点之外,当然还有演员储备的原因。赣南采茶戏作为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员储备和数字化包装推广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在很多其他领域也是有所应用,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的内质,能够达到推介主题和文化的目的。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数字化设计,能够很好的虚拟丑角动态造型流畅的动作,很好的展示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它既是严谨的虚拟和模仿,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了解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的设计制作理念对传统艺术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科技含量,达到媒体推广展示和建立采茶戏丑角演员动作虚拟数据库的目的。本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动作捕捉实践基础之上,通过数据采集与动作特点的考察,力图从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表现形式、动作捕捉系统技术特点与数据采集、采茶戏丑角分解动作库数据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客观地探寻动作捕捉技术的实践应用与赣南采茶戏丑角动作表现形式的融合,并对赣南采茶戏丑角动作捕捉数据库的统计与归类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构想。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
作者:汤翔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围屋  空间  室内装饰  再利用 
描述: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型制和室内装饰风格。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形式之一,特点突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剖析客家围屋的空间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其有序的节奏感、韵律感;它的完整性和主次关系,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严格的对称关系、和谐关系,展现了建筑的序列性。它充分展示着人文情结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以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和空间布局作为现代住宅设计的创意源泉,既可表现江西独特的历史文脉,又能展示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性。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装饰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型制对现代建筑的意义,围屋中体现出的和谐人居文化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影响,并为赣南客家围屋的再利用和延续提供可能的建议。
赣南客家女红艺术与女性生活
作者:杨玉琪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女红艺术  女性生活  变迁 
描述:,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女红”作为一种文化,反映了人际的相互关系、人的造物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传统时代的中国女性以她们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美好情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美轮美奂的女红艺术。客家是汉族一个特点鲜明的支系。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客家女红艺术鲜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与客家女性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传统时代的客家女性注入了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女红艺术概况、赣南客家女红艺术解析、传统时代赣南客家女红艺术与客家女性生活、当代女红的变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女红艺术产生的背景、存在类型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构成中国女红艺术形成发展的背景,自然环境、礼制文化、儒学思想等,使得中国女红艺术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其次,就客家女红艺术而言,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客家人的历史际遇,都一定程度在客家女红艺术中得到表现。再次,从民俗艺术学的角度看,客家女红艺术与客家女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客家女性生活是客家女红艺术发展的文化生态。女红艺术伴随着客家女性人生的每个阶段,并强化了她们的社会角色,从为人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以及作为革命家属参与和支持革命,女红艺术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最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语境下透视女红艺术的变迁。当代女红艺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女子的标准,更是一种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手段,而如何将传统女红与现代女红有机结合,也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明代赣南族群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演变:以移民和流冠为中心
作者:饶伟新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赣南  移民  流冠  客家历史 
描述:环境、社会文化概况及周边地区社会环境,指出明初赣南实为地僻人稀的边陲社会。    第三节论述明代赣南三大外来移民群体的表现形式、移民过程及分布趋势,探讨闽粤移民与流寇的演变过程* 出明代闽粤流民、流寇实为特殊的移民形态。    第四节论述闽粤移民复杂的族群背景和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揭示移民与土著之间剧烈的族群冲突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    第五节论述官方安置流民、剿抚流寇及重建社会秩序的过程,探讨闽粤流民、流寇融入赣南社会的途径。    第六节对全文主要论点略作归纳,并指出本文的理论意义及今后有待探讨的课题。
客家坟墓风水信仰探究:以赣南石城大由乡为例
作者:丁凤珠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坟墓风水  地理先生  民俗  信仰  客家  大由 
描述:着独特的墓葬风水文化,阴宅阳宅长期共存于一乡一里。在山腰、山脚,或道路两旁,经常能看到赫赫而立的椅子坟。本文,笔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以赣南客家乡镇——石城县大由乡为个案进行考察,综合运用民俗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视角,对客家大由的坟墓风水信仰这一民俗事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透视出坟墓风水实践中体现的民众思维和行为模式,考察独特的坟墓风水景观——椅子坟的特征及其蕴含的风水意义和民俗内涵,分析坟墓风水信仰对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的功能和意义,以期理解该民俗信仰长期因袭不衰的原因,并对实践风水活动的必要角色——地理先生,这一乡间风水师群体做相关的调查与分析;来考察风水习俗在当代地域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及其表现形态,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社会墓地风水活动所呈现的社会文化意义。全文总共五章,首尾两章分别是本文的绪论和结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最后一章则是对全文的归纳。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三、四章,第二章主要是对坟墓风水信仰在大由的展现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尤其阐述、分析了坟墓风水景观——椅子坟的特征,及其体现出的民俗意义和风水内涵。第三章用民俗学的相关视角对大由坟墓风水信仰的盛行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了它在客家乡土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第四章主要是针对沟通人神、风水活动的突出实践者——地理先生的调查,并对地理先生参与墓地风水活动的角色特点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