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74)
报纸(392)
图书(234)
学位论文(82)
会议论文(13)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74)
报纸 (392)
图书 (234)
学位论文 (82)
会议论文 (13)
视频 (2)
按年份分组
2014(615)
2013(93)
2011(74)
2010(86)
2009(32)
2008(50)
2007(27)
2001(10)
1995(2)
199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0)
客家研究辑刊(3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5)
客家文博(4)
广州:花城出版社(4)
厦门:鹭江出版社(2)
当代文坛(2)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
当代作家评论(1)
莆田学院学报(1)
台湾客家饮食文学的研究
作者:廖纯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学  客家妇女  後现代饮食  山文化  客家茶  饮食文学 
描述:食文化的變遷。主要從台灣客家飲食文學中,探討飲食文化的演變,並建構出一套客家飲食文學發展的系譜,爬梳客家飲食文化發展的脈絡。這涵蓋﹙1﹚唐山過台灣,移民時期以開墾拓荒精神為主的飲食風貌。﹙2﹚日治時期
当代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之重建:以侨乡福建永定下洋镇为例
作者:罗志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南亚  华人  下洋人  祖籍 
描述:身份与国家认同,从中国移民变成所在国的公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如胡文虎、胡子春、曾良材等,因对所在国社会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而成为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著名人物。 近现代以来的下洋海外移民史,不仅改变了下洋的社会经济形态,也使永定的“下洋人”与东南亚“下洋人”之间有了一条天然血脉联系的跨境网络。而二战以来的世界冷战格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以及建国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都影响和制约了包括东南亚和永定的“下洋人”在内的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纽带的发展与演化。 本文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第一手的资料,以永定县下洋镇为个案,从近现代以来世界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切入,具体地讨论东南亚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如何制约东南亚与永定的“下洋人”关系网络的建构与演化。本文重点考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与永定的“下洋人”如何透过侨联会与老人会,以及重建宗祠和重修族谱等方式,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两个途径,重新唤醒与强调东南亚与永定的“下洋人”认同,进而重建两地“下洋人”之间的社会文化与经济联系。
集体认同的建构:当代台湾客家论述的内容与脉络分析(1987
作者:林诗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运动  客家论述  族群政治  集体认同 
描述:族群界線)和「應得權利」共識的建立;客家論述興起的背景跟客家族群所面臨的「雙重同化」困境密切相關,而運動組織與反對運動陣營的策略結盟,則促成客家議題的公共領域化,族群政治的競爭更讓客家文化運動獲得制度性的回應,此歷程的變化同時承載著運動訴求目標、潛在敵人與意義轉變的更迭;藉由對客家問題的診斷、處方的提出和激勵參與動機的陳述,運動組織得以爭取潛在參與者支持運動理念,透過實際投入運動行列的過程,個人亦成為形塑客家認同樣貌的建構者,而客家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在此則實踐著集體認同的動態建構,「社會學干預」的進行使得客家論述再次受到強化與確認。
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梅州和广州的个案考察
作者:楬英丽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梅州和广州的个案考察
台语文学论争及其相关发展1987?1996
作者:吴长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语文学  母语教育  文字化  白话文 
描述:主化,促使台語文學運動再度興起。台語文學論爭就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產生。

台語文學論爭有二個很重要的核心議題。一就是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價值觀點的衝突。二就是以台語做為文學語言的訴求。因為這二個議題的辯論,而引發台語文字化、母語教育、語言政策等相關議題的發展。因為台語文學論爭,打破獨尊華語的權威,其他族群的語言文化運動也受到鼓舞。台語文學論爭不但追求自己的生存空間,也激起客家族群及原住民族追求本身語言文化的主體性。雖然台灣本土認同興起,但面到英語國際化的壓力,如何取得均衡,也是一個嚴肅的議題。

本論文在探討台語文學論爭除了追溯到歷史淵源,也涉及相關發展,及延伸到對未來發展的意義。在理論應用上也藉由高低文字的理論來詮釋台語文學運動,包括台語文學定位問題、台語文學論爭及相關發展的議題。另外本論文將戰後曾被殖民過的國家,他們的語言發展,跟台語文學運動做一個比較。我們希望這一本論文,能夠做為未來台灣語言發展的參考。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作者:顾敏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媒介  女性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史  客家文学 
描述:數位資料庫實際進行多方面的運用與考察,認為其中蘊涵了多方面開展的研究潛力,具有高度運用價值。此外,也帶入地方卅區域的研究視角,探討南投縣在清領時期的文學發展其中頗多膾炙人口之作,足以藻飾山川,潤色鴻業。客籍的經學家兼詩文作家吳子光不止在學術上極有建樹,其散文也論理清晰,見解獨到,不僅能夠將敘事、寫景與抒情熔為一爐,也充分展露他對台灣山水的熱愛。李炳南是台灣戰後一位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居士,其實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古典詩人,本文認為其作品包括了流離經驗與思鄉書寫、時代環境的反映與評論、台灣風土人物的歌詠、安貧樂道的生活描寫等,具有真誠的情感以及開闊的胸懷。另外,針對台灣戰後女性古典詩人進行重新考掘,讓許多曾經被注意卅尚未被注意的眾多女詩人重新浮出地表。還有,本論文也深入爬梳戰後的古典詩作媒介特點、詩人身份背景以及詩作內容之間互相影響的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其中具有二律背反的辯證法則。透過《正氣月刊》第二卷第二期的重新爬梳,本文找到百餘首至今仍未被討論的關於二二八事變的詩作,其中以支持官方立場者佔其大宗,族群身份也對書寫角度也有所影響。最後則探討目前所見的八種台灣綜合古典詩選,呈現沈光文等一再被選入的詩人,以及丘逢甲〈離台詩〉等膾炙人口的詩作。總而言之,本論文透過特定研究方法的實踐、新資料的運用、區域卅地方視野的帶入、特殊身份作家的考察、文學載體的探討、特殊歷史事件的分析以及文學選本的整理,以多元考掘方式對於前行研究者的台灣文學史論述體系進行罅隙的填補,召喚重層卅立體卅複調的文學記憶,重新建構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與脈絡。
多重认同困境与台湾文学─以吴浊流与王幼华为例
作者:黄信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作家  多重认同  民主化 
描述:兒》裡面已經蘊含了多重認同的想法,而在本文的第四章裡面,吳濁流更提出了類似民主化的論點,期望不同的族群可以藉由認同台灣來解決認同歧異性的問題。就本文的第五章來說,解嚴後崛起的小說家王幼華,其實已經表明自身早已具備了多重認同的思維。而在第六章裡面,王氏的重要長篇小說《廣澤地》與《土地與靈魂》,都可說是一種多重認同概念的體現。循此,從吳濁流到王幼華,這兩位橫跨近百年台灣新文學發展史的客家作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與多重認同的觀念產生了關聯。
多重認同的概念,不論是吳濁流抑或是王幼華,都是他們的身分認同的真實處境。對吳濁流來說,族群認同的問題,不應該構成國家認同的障礙,大家應該秉持民主的精神,共同為台灣的發展而努力,反過來說,不同族群之間的多重認同,應該也可以是促成台灣進一步民主深化的要素。就王幼華來說,由他對於多元文化發展的肯定就可以看出,倘若說多元文化會有助於台灣的民主深化,那麼,多重認同的概念也就會有助於民主化的進展。

出场与退场
作者:黎明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现代广东文学  现代性  地域阐释  以旧含新  深沉的忧郁  必理自然主义 
描述:学现代性特质的显隐。本文从地域文化对文学影响的角度,把近现代广东文学从出场到退场这一事件看成一个特殊文本,试图确切把握广东文学的现代性品质的表现形态,认为近现代广东文学具有以下现代性品质:以旧含新
台湾客家文学之研究:以新文化史的角度为中心
作者:潘锦忠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描述:學作品加以分析其中的客家意識。本文主要希望在文本解讀的脈絡上,重新探討客家群體在傳統意識上、在女性形象與女性論述的性別問題上、以及在政治與文化層面上,三者彼此之間的互動角力關係。本論文全文試著以分析解讀前人文獻與文本資料方式,建構台灣「客家文學」在歷史潮流中不斷受到的討論,期望透過本論文讓更多有心研究文學的人能對「客家文學」史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在未來的文學發展裡,客家文學既見證了過去歷史的記憶,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扎根,也同時讓我們思考在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之間,在多種層面上的反思與觀察,使我們能夠透過客家文學對於客家族群在台灣的文學領域,所處現狀作出更進一步的改革與檢討。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教育传承研究
作者:金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色歌谣  中央苏区  教育传承 
描述:欣欣向荣的景象。本论文将从四个部分来逐一论述;第一部分说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形成与发展。从大量的客家文学作品中我们得知客家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们为赢得自由幸福的生活而默默地耕耘,收获。由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