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山歌进校园教学探究
-
作者:廖绮秋
期号:第1期
来源:新课程(上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传承 发扬
-
描述:通过学习民族地方音乐,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几年的音乐教育工作中,引进了客家山歌进校园的教学创新模式。
-
客家艺术资源引入陶瓷设计中的可开发、利用空间
-
作者:熊青珍
期号:第2期
来源: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优势 发挥 文化 空间
-
描述:艺术资源开拓艺术品市场,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市场产品的花样化,也赋予地方陶瓷艺术视觉形象新的内涵。
-
区域社会史中的台湾武术考察:以西螺七嵌武术为例
-
作者:张银行 郭志禹 杜舒书
期号:第2期
来源:山东体育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武术 西螺七嵌 区域社会史 宗族社会
-
描述:扬、传统与现代媒介的推波助澜再塑了闻名全台的西螺七嵌武术传奇.源头性武馆、多彩的狮艺、独特而丰富的拳技成为西螺七嵌武术的具体表征,西螺七嵌武术是昔日台湾人垦殖精神的寄托和延续.宗族-区域社会构成传统台湾社会的基本单元,区域社会史中的西螺七嵌武术探讨可尝试成为台湾武术研究的一种范式.
-
探究梅州客家文化中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
作者:叶政平 吴庭观 许晓珊
期号:第11期
来源:现代园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 园林植物 文化内涵
-
描述:目前我国的园林正蓬勃发展,园林设计行业已渐成热门,同时也出现了造景植物种类单调、千篇一律的现象。本文从梅州地区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列举了部分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挖掘出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以期为现今园林植物造景提供借鉴,创造更为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
大家都为这个客家古邑添姿彩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6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川 客家人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 中国革命 艰苦奋斗 客观条件 自力更生 共和国 发展过程
-
描述: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严重制约,今天的龙川仍是全省16个重点扶贫县之一。他们遭遇到的困难很多,也很大。因此,除了龙川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奋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各级党委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单位给予强有力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发展过程中靠
-
小城乡音里的“走转改”--以广东梅州台《这里是客家》栏目为例
-
作者:温建营
期号:第5期
来源:媒体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梅州 栏目 广东 乡音 小城 电视媒体 系列报道
-
描述:在累积中提升、加深。梅州台是一个地级市台,践行“走转改”自然和“你幸福吗”、“你文明吗”之类的主题有所不同。市级台践行“走转改”就必须结合实际,立足本土,以共通的精神激发个性的创作。梅州是客家文化
-
客家人的语言生活特点
-
作者:林清书
期号:第4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方言 语言生活
-
描述:客家人的语言生活,包括对客家物质、精神和信仰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客家人的语言态度、语言交际、语言习得等内容.客家人的语言生活特点主要是:语言态度上,“不忘祖宗言”,重视传承;语言交际方面,既直白、亲热、热情,又注意委婉、避讳;客家人的语言习得主要依靠口头传授村落空间环境下的父系语言系统.
-
赣南客家山歌的划分及其运用与发展
-
作者:余薇
期号:第z2期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艺术 赣南客家山歌 客家文化 划分 艺术创作 运用 发展
-
描述:赣南客家山歌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客家民众的劳动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赣南客家山歌的分类,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分法亦异.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山歌划分的探讨,为赣南客家山歌的运用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
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的比较研究
-
作者:边秀梅 姜苏卉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畲族 音乐文化
-
描述:客家先民和畲族先民都生活在赣闽粤交界的山区,唱山歌是客家和畲族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其比较研究对促进客畲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客家传统文化与面向留守儿童的农家书屋建设
-
作者:刘国钰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农家书屋 留守儿童
-
描述:客家地区多为山区,留守儿童占据了当地农村儿童的四分之一.将农家书屋建设与留守儿童对接,吸纳客家民系优良的传统文化,确立祠堂为书屋地点,族长为管理员,承袭崇文重教的舆论、奖励机制等,为客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文化成长环境,继承与发扬客家民系优良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