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山歌音调考源
作者:李靖  期号:第13期 来源:音乐时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歌曲调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会因为演唱歌手不同而有差异, 客家山歌曲调以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为特征,特点是以羽、商两音构成的纯四度框架为骨干的四度跳进和邻音级进为旋法。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更新和地域特色调查:以客家老城“连城
作者:黄政民  期号:第3期 来源:住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城镇  地域特色  规划作用  更新方式 
描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近年来小城镇也面临大量的更新改造,而小城镇往往具有有别于大城市的社会特征和地域特点.本文以连城县城为例,阐述其在城市更新中地域特色和社会生活的处境,揭示小城镇更新面临的问题.
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门榜”文化解读
作者:兰书程 卢询颖 张宏图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传统民居  “门榜”文化 
描述:“门榜”文化是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门榜”文字大多为昭示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的简约格言,隐含着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教育后代,家族延续的文化寓意,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紫金县客家花朝戏及其文化浅析
作者:李雪茹  期号:第12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戏  客家文化 
描述:花朝戏是广东紫金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它起源于客家地区的请神禳灾仪式活动,体现了客家地区的文化特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起源、意义、文化内涵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
围龙屋:作为祖产的地方性表述
作者:肖海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祖产  空间  表述 
描述: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本文通过对一个客家村落中围龙屋的个案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一方面将围龙屋表述为“祖产”,一方面在围龙屋的空间认知上体现出多元性,具体表现在围龙屋作为空间的物理性质、社会关系、象征意义和文化惯习上。“祖产”’的多元性表述是市场经济下复生的个体性和地方性社会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应鱼:曾为红军长征让路的国民党将军
作者:朱双玲 叶俊新 林晓玉  期号:第3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军长征  国民党  平远县  小树  陈济棠  客家传统  文物保护单位  客家民居  建筑风格  古民居 
描述:挂在小树庐厅堂的严应鱼像小树庐宫殿式门牌古城平远县仁居镇历尽沧桑,古迹遗址甚多,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个。在这些古遗迹中,位于城南飞龙村的古民居小树庐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其除具有典型的客家传统建筑风格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正堂门楼为宫殿式设计,是集客家建筑传统与宫殿风格于一体的客家民居。然
图话中国的民居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民居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地区  丽江古城  中华民族  居住建筑  自然环境  汉族地区  客家土楼 
描述:为代表。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的平顶住宅;“碉房”是藏族典型民居: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
客家妇女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
作者:王濯巾 肖文评  期号:第5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妇女  劳动妇女  中国  精神风貌  人的形象  客家人  人种志  善良 
描述:客家妇女是客家人中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有特色的群体。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勤俭朴实、善良贤淑,自力自强、坚毅果敢、聪明进取等优秀品质与精神,塑造了客家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疾风知劲草
作者:蒋乐仪  期号:第9期 来源:作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当太阳从虎形山背后喷薄而出,霞光把万物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辉时,我又一次来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故居前。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泥砖砌筑的农舍。远远看去,十几间平房连在一起。青山绿水之间,耸立起一片白墙黑瓦,次第相接,呈现出典型的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在粤赣闽一带客家人居住的深山老林里,这种类型的房屋随处可见。
客家服饰文化在当今服装配件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周新运  期号:第12期 来源:大科技·科技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服饰文化  服装配件 
描述: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代表着客家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及客家人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本文在对客家服饰进行详细分析的前提下,从外在构成形式到其内涵,并把两者合理的应用到当今服装配件设计当中,既是对客家服饰文化的一种保留与弘扬,又可以把这种地域文化运用到我们当今的设计领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