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客家具有防御功能的传统民居
-
作者:赖雨桐
期号:第1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防御功能 土楼文化 传统民居 客家传统 客家先民 方楼 永定县 占地面积 围龙屋 防御性
-
描述:略谈客家具有防御功能的传统民居赖雨桐客家先民由中原迁至闽粤赣边区时,这些地方多数尚属草案未辟的蛮荒之地。起初,他们多分散向山区开辟据点,披荆斩棘,利用当地的竹、木、芒箕、茅草等搭成简易茅棚定居下来。然而,偏僻山区单家独屋难以防御土匪的抢掠和猛兽的袭击...
-
关于广州古南越音“地名”的一些问题——并就“十八甫”原意答
-
作者:张寿祺
期号:第11期
来源:开放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州人 广州地名 广州地区 南越 客家方言 广州方言 广东地区 龙门县 语音 原意
-
描述: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王一洲《广州“十八甫”的原意是什么?》一文,不同意张寿祺关于广州地区地名中“甫”音字是古南越方言“村”字意思的观点。张寿祺教授认为有必要答疑。本刊本着鼓励百家争鸣和平等讨论的原则,特发表张寿祺的答疑文章,希望有助于对广州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编者
-
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
作者:丁喜霞
期号:第4期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原音韵》 语音基础 北京音 古入声字 组声母 客家方言 现代北京话 洛阳 入派三声 河南
-
描述: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丁喜霞《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是什么?学界或主大都话,或主洛阳话,我们认为,要讨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可拿现在洛阳音系和北京音系与《中原音韵》音系作详细比较,看哪个地方的语音与《中原音韵》音系更接近。接近的即是它的语音基础...
-
从古契书看客家民俗——以粤东梅县和台南高雄屏东地区为重点分析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契书 客家 家族 宗族 房亲 继嗣
-
描述:作者在梅县获见一批地方古契书。古契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产权变更类的比重相当大。鉴于前人多从法学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古契书,本文的介绍仅限于古契书的一个门类———民俗文化,旨在尝试利用古契书提供的资料,探讨粤东梅县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原动力。
-
兴国山歌形式论
-
作者:李启福 钟善金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国山歌 散歌 长歌 情歌 民俗歌
-
描述: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音乐中的一枝奇葩,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章将兴国山歌划分为散歌、长歌、情歌、民俗歌、杂歌等五种形式,并相应进行阐述,使人们对兴国山歌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
浅议客家围龙屋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
作者:李小燕
期号:第7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客家民居 旅游 保护和利用
-
描述:富有特色的客家围龙屋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做好客家围龙屋的保护工作,同时要开发利用客家围龙屋,发展旅游业,使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
中国最美的民居建筑
-
作者:丽拉
期号:第12期
来源:小学生时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居建筑 依山就势 建筑结构 山西省 碉楼 庄园 布局 建筑群 宏村 中国
-
描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而民俗建筑又别具一格,欣赏起来也是另有一番风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最美的民居建筑吧。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
-
客家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探寻
-
作者:廖慧贞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梅州客家民俗节日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
描述:漠化现象不可忽视,衰退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与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冲击和活动运作模式制约及缺乏地方特色有关。因此,要从"办节"机制、思路,传承与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去思考,从而使梅州客家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真正得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
韶华沉淀 浓郁古香:行走满载金誉的永定客家土楼
-
作者:张乔珍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华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沉淀 永定 满载 城市记忆 金 建筑 角落
-
描述:有幸做了文字人,又干上了建设领域这一行,就爱不厌其烦地弄出些事情来,或是奔走城市于狭窄小巷间,去寻找一些有趣的建筑来;或是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手捧香茗,倾听一段有关城市记忆的故事;或是穿行在青石板路上,寻找能舞弄笔墨的地方。
-
论清代汀州的儒学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清初王廷抡的兴学为考察重点
-
作者:黄洁琼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汀州 儒学 客家社会变迁
-
描述:明清之际,汀州地区的儒学教育屡遭兵焚而受到严重破坏,以清初王廷抡为代表的地方官员采取各种举措振兴儒学,使汀州落后的文化面貌得到改变,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这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与儒家思想传播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